雖然加密貨幣象徵著去中心化的金融未來,但各主要國家的稅務機關早已將其視為一種「應稅資產」,並密切追蹤相關交易紀錄。根據《The Block》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美國國稅局(IRS)、英國國稅局(HMRC)、澳洲稅務局(ATO)等機關,對於加密貨幣的買賣、兌換、質押(Staking)獎勵等行為一律課稅,若未如實申報,將面臨高額罰款與法律責任。
在此背景下,國際合作逐漸形成規模。目前,多國已透過「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出的「加密資產報告框架(CARF)」,實現國與國之間的資訊即時交換,進一步追蹤跨境交易,甚至涵蓋像是門羅幣(XMR)等「隱私幣」。此外,鏈上分析公司如 Chainalysis 與 Elliptic 則提供加密錢包與用戶實名連結的工具,即便是複雜的 DeFi 操作或跨鏈交易,也能成為調查標的。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不少投資人誤認加密貨幣為「避稅天堂」。這類投資者普遍相信,使用未實施 KYC(了解你的客戶)認證的交易所,或採自行托管錢包,便能逃避追蹤。不過,這種想法已與現況大相逕庭。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只要販售加密貨幣或將其兌換成其他資產,就可能產生「資本利得稅」義務,即便是長期持有(hodl)亦非永久免稅。
在風險加劇的時代,投資人必須建立相對完整的交易紀錄,包括交易時間、市價與數量等資訊皆需一一紀錄,以供報稅時使用、並作為因應日後稅務查核的依據。特別是質押獎勵與空投收入,也應依其發放時的市價正確記帳。
另一方面,稅務機關正逐步加強對交易所的監管力道,並直接向其索取用戶資料。以美國而言,IRS 已推出新版本納稅申報表「1099-DA」,用以收集用戶加密資產明細,包括錢包地址與資產變動記錄。即使參與者透過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Fi)、混幣協議或跨鏈橋進行複雜操作,其鏈上足跡依舊保留,讓稅務單位具備更多追查工具。
雖然川普總統近期多次公開表態,主張放寬對加密產業的稅務與監管政策,甚至有政界聲音提出將特定交易免稅處理的構想,但整體而言,國際間朝向稅務標準化的趨勢已日益明確,未來難以扭轉此走向。評論:投資人若一味追求規避稅負,只會在高壓監管中自陷風險,反而透過誠實紀錄與正規申報,可建立穩健的「法規安全網」。
綜上所述,面對全球資訊共享與查核技術的進步,投資人唯有落實交易透明、誠信報稅,才能在加密資產領域中安心布局,掌握合法獲利機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