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環境數據分析師反駁《紐約時報》報導:比特幣碳排放研究屬「偽科學」
針對《紐約時報》近日對比特幣(BTC)挖礦活動提出的碳排放批評,知名環境數據分析師丹尼爾·巴滕(Daniel Batten)強烈反駁,直指該篇報導使用的是「偽科學」(junk science),即缺乏科學根據的誤導性論述。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援引了一種名為「邊際排放量」(marginal emissions)的模型來計算比特幣挖礦所產生的碳排放。然而,巴滕指出此方法誇大了實際環境影響,因該計算方式僅考量額外用電時所產生的碳排增量,忽略整體能源結構與實際使用場景。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質疑不只是個人意見。根據近期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同行審查論文指出,「邊際排放」模型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扭曲實際情況。例如,在白天以太陽能產出的電力取代其他清潔能源時,整體化石燃料使用量不見得會下降,導致減碳效果被高估。
巴滕進一步說明,將該模型直接套用於比特幣挖礦是不合適的。他表示:「比特幣挖礦的實際碳排放並非能用這麼簡單的方式估算」,因為額外所消耗的每單位電量(MWh)不一定全都來自化石燃料。他特別提到,傳統報導往往忽略了可再生能源中的「餘電」使用情況──例如白天太陽能發電無法接入電網時,若用於比特幣挖礦,反而可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促進可持續性。
評論:巴滕的觀點凸顯了主流媒體在討論區塊鏈與氣候變遷議題時,應更加重視數據模型背後的假設與應用邏輯。若依賴片面數據,可能誤導公眾對整個產業的認知。
該議題募得更多關注,也與近期川普總統公開表態支持比特幣立場不謀而合。隨著美國總統大選將至,挖礦產業與相關環境政策逐漸被納入政治與社會對話的重要議程之一。
比特幣挖礦對氣候變遷是否構成威脅的爭議尚未平息,但從此次事件可見,環境數據本身也可能成為政治框架內操弄與詮釋的工具。巴滕的主張不僅提醒人們防範片面數據解讀的危險,同時也為區塊鏈產業如何與永續發展共存提供了新的論述空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