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與加密貨幣世界之間的界線,正因一項創新產品而重新被定義。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數位資產管理公司 Grayscale(格雷斯凱爾)推出全美首款內建「質押機制」的加密貨幣現貨 ETP(交易所交易產品),象徵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科技正不斷融合。
這項新產品將比特幣(BTC)之外的幾種熱門加密貨幣納入其投資組合,包括以太幣(ETH)與 Solana(SOL),且為首度搭載質押功能的現貨 ETP,讓投資者無需自行架設驗證節點或操作複雜技術,即可參與區塊鏈網路並獲取獎勵。對於長期因法規模糊與技術門檻而無法參與質押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來說,這是具里程碑意義的突破。
質押(Staking)是一種基於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的機制,用戶將加密資產委託給網路以協助驗證交易,並依據持幣比例與其他參數獲得報酬。相較於比特幣採用的工作量證明(PoW),PoS 不僅更節能,進入門檻也相對低。但實務上,若要穩定運行一個正式節點,仍須面對高額設備成本、不間斷基礎設施維運,以及違規導致「削減」(Slashing)損失等風險,導致該領域多屬個人投資者參與。
Grayscale 正是打破這些限制的關鍵推手。作為成立於 2013 年的知名數位資產管理公司,目前旗下管理資產規模高達 490 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 6.8 兆元)。本次所推出的新型質押 ETP,允許機構投資者在不需管理錢包或執行節點的情況下,也能享有質押報酬,兼顧信託安全與合規性。
目前,包含 Grayscale 旗下的以太幣信託(ETHE)、以太幣迷你信託(ETH Mini Trust)以及 Solana 信託(GSOL)等產品,皆已導入質押收益機制,成為全美首見可將「現貨交易」與「質押回報」雙重結合的合法投資商品。其中,ETHE 將質押收益直接分配給投資者;而 ETH Mini Trust 與 GSOL 則將質押產生的價值反映於資產的「淨值(NAV)」,間接讓投資者獲益。在扣除託管與營運相關費用後,投資者即可實現技術門檻極低的收益參與。
為增強穩定性與信心,Grayscale 聯合多家機構級託管服務商與驗證節點夥伴,並全面公開操作流程與政策細節,以提升透明度與合規信任。評論:這不僅有助於強化投資人保護,也代表加密貨幣制度化的腳步正持續加快。
另一方面,美國監管機構也出現明確動向。根據報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於 2025 年 5 月正式發布指引,允許透過合法託管機構來從事質押業務,使加密資產類商品在現行證券法體系內具備更清晰的合法基礎。與此同時,傳統巨頭如貝萊德(BlackRock)與富達(Fidelity)等資產管理公司亦紛紛進軍加密貨幣 ETF 領域,掀起產業競爭與創新浪潮。
Grayscale 也同步推出名為「Staking 101」的投資教育內容,協助使用者理解此類商品的運作原理與潛在風險。對現今的投資人而言,加密資產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價格成長的「投機商品」,而是具有穩定收益潛能的「現金流型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Grayscale 推出的以太幣 ETP 在上架首日即完成超過 3 萬 2,000 顆 ETH(約新台幣 208.5 億元)的質押動作,引起市場熱烈關注。評論:這被視為美國首次在交易市場內提供「實質質押收益」的指標性實例,證明加密投資已從單一價值追踪邁入多元收益新階段。
Grayscale 推出的此類產品,不僅刷新了資產管理業對加密貨幣的理解,也象徵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之間的一道重要橋樑正逐漸成形。從制度合規、產品創新到投資教育,所有動作皆圍繞一個核心目標:讓加密資產正式成為機構可接受的常規投資工具。對金融市場來說,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可能是未來金融版圖重組過程中的關鍵轉捩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