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花旗集團(Citi)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最新報告,該行上調了對於穩定幣市場的未來預測,認為到 2030 年市值可能高達 4 兆美元(約 5,560 兆韓元)。此一「樂觀」情境反映出過去 6 個月內穩定幣市場的快速增長,以及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企業型區塊鏈應用中的日益擴張。
根據報告內容,花旗將先前提出的兩種市場展望數據分別從 1.6 兆美元和 3.7 兆美元,上調至 1.9 兆美元與 4 兆美元。這項上調主要源自於穩定幣在銀行存款替代、跨境支付及區塊鏈基礎建設等用途上的需求顯著提升。
在報告中,花旗強調穩定幣「不會侵蝕傳統銀行體系,反而可望成為重構金融架構的關鍵工具」。這一立場與部分傳統金融人士對「穩定幣可能削弱銀行體系」的擔憂背道而馳。花旗指出:「儘管批評者仍堅信銀行將被削弱,但我們認為,加密資產將推動傳統金融系統的重構,而非摧毀。」
實際數據也反映出市場潛力。根據數據平台 RWA.XYZ 的資訊,截至 9 月,穩定幣總市值已超過 2,870 億美元(約 3,989 兆韓元),逼近歷史新高。此成長動力,主要來自與美元掛鉤的主流穩定幣如泰達幣(USDT)、USD Coin(USDC)與Dai(DAI)的發行量增加,加上其應用案例日益廣泛,涵蓋資產交易、支付解決方案與金融合約等領域。
此外,花旗報告也提及另一項創新金融工具——「代幣化銀行存款」(tokenized bank deposits)。花旗預測,該工具與穩定幣將發揮互補作用,未來將共同構成全新「數位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美英地區的主要銀行目前已開始進行代幣化存款的試點計畫,其有可能成為傳統金融體系與區塊鏈整合的關鍵契機。
評論:隨著加密貨幣產業逐漸「制度化」,穩定幣的定位正由單純的數位支付媒介,轉向金融系統中的中樞角色。花旗的分析暗示,穩定幣未來不僅能與銀行並存,甚至可能與「代幣化資產」共同構築嶄新的數位金融架構,對傳統金融生態帶來深層次的結構轉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