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崛起成美國金融基礎 全球支付市場邁向轉型
2014 年首次問世的穩定幣,原本被設計用來抵消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但如今正逐漸轉變為重塑全球金融生態系統的關鍵力量。特別是在美國,穩定幣日益成為高成本、低效率支付系統的替代方案,正在穩固其作為支付基礎建設核心的地位。
根據當地媒體報導,截至 24 日(當地時間),美國每年信用卡交易手續費高達 1,000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3.2 兆元,當中高達 1.5% 至 3.5% 由商家吸收。儘管信用卡使用對消費者便利性高,但對企業而言卻是一大成本壓力,間接導致商品價格上升,最終增加消費者的支出負擔。
與之對照,穩定幣的出現為商家與消費者雙方提供兼具「透明與低成本」的交易選項。透過區塊鏈技術,支付過程可於數秒至數分鐘內完成,且大幅降低網路手續費。相較於波動性高的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加密資產,穩定幣通常與美元掛鉤,因此更適用於日常支付場景。
目前市場上已有多款穩定幣整合至商業應用中,例如 Circle 的 USDC、瑞波幣(XRP)開發商推出的 RLUSD、Gemini 旗下的 XRP 卡,與亞洲平台 Mocha Brands 的 Air Shop 等。其中 RLUSD 更在去年 12 月取得監管機構核准後,成功於多個全球交易所上架,宣示進一步推動穩定幣應用落地。
此外,穩定幣的應用也不再侷限於單純支付功能。業者正投入發展「可定制化獎勵制度」,跳脫傳統由品牌主導的封閉式點數架構,用戶可自由存取、轉移或交易獎勵積分,此一創新結構為航空公司、連鎖零售與餐飲品牌等產業尋求顧客黏著度提供了新工具。
這波支付技術革命亦為企業節省可觀成本,過往必須繳納高額刷卡手續費,現在則能透過穩定幣降低交易支出,同時鞏固顧客忠誠度,擴大商業效益。
評論:穩定幣將不再只是「區塊鏈創新產物」,它正在快速融入現實經濟網絡。隨著川普總統時代留下的親加密政策態度持續影響市場,以及金融機構與監管單位積極制定完善規範,穩定幣的制度化發展已成為主流方向。
如今,美國大型金融平台與機構紛紛測試整合穩定幣方案,預示著這類加密資產未來將成為美國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詞」之一,推動支付體系邁向高效率與開放架構的新里程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