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加密貨幣領域中,「資產代幣化」雖已討論多年,但真正將概念落地,市場實際運作則是在2024年才明顯成形——無論是「實體資產代幣化(RWA)」、「鏈上財務管理系統」或「代幣化的投資基金」,都不再只是空泛的願景,而是逐步被主流金融接受並投入資本。
根據《彭博社》24日(當地時間)報導,包括全球資產管理巨擘貝萊德(BlackRock)等機構,都已推出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而穩定幣業者 Circle 所發行的 USDC 也開始進入國債結算流程,實質上成為「標準支付工具」之一。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曾於 2022 年指出,全球代幣化資產市場規模有望在 2030 年前達到 16 兆美元(約 2 京 2,240 兆韓元)。雖然與目前市值約 500 億美元(約 69.5 兆韓元)的實體資產代幣化市場合計仍有巨大差距,但一個重要分水嶺是:現在的代幣化項目多建立在真實資金流動與順應監管要求上,意味著產業首次具備「良性商業模式」。
評論:過去,資產代幣化常被視為炒作符號或技術實驗;然而如今,多家傳統金融機構的進場,已使資產上鏈轉變為具規模、可商用的未來金融技術。
不過產業即便正加速推進,一項障礙仍未消除——對理想「監管體系」的過度執著。若一昧等待萬全的政策框架才行動,市場將面臨停滯或甚至錯失發展良機的高風險。
若放眼數位金融的長遠發展趨勢,幾乎所有資產——無論是國債還是不動產——終將走向「代幣化」。但改革不能僅停留在技術轉型,更應帶來實質改變:如更快速的交割、更低廉的交易成本與更廣泛的大眾參與。不幸的是,如今諸多傳統金融機構因「不確定性」導致仍對此趨勢投資審慎。
評論:市場需要的不是理想的規則本,而是足以推動創新並具有彈性的監管方式。畢竟過度枉顧現況、追求理論完備,反而可能綁住整個產業。
目前各國的監管機構普遍並非無作為,而是「過度重視理論完善性」而忽視可行性的問題。例如針對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整合的協調議題,雖然全球皆倡議標準化、無國界共識等理想模式,但實際執行上往往受到地區金融法規截然不同所牽制。以瞄準歐洲市場的《巴塞爾協議III》為例,與美國現行監管制度即存顯著落差;而這種「分裂式進展」並不僅存在於加密產業,事實上整個全球金融體系皆面對同樣挑戰。
再觀察各地具體政策,也能窺見巨大差異。美國對代幣化股票採明確「證券資產」定義,歐盟則透過 MiCA(加密資產市場法)建立整體框架,但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興技術仍無力涵蓋;新加坡則持續仰賴雙軌策略,允許機構參與代幣化債券市場,卻將其向散戶投資者封閉。
在市場變化迅速的背景下,監管模式應更著重「靈活調適」、「可持續嘗試」與「實用透明」,而非追求一次性解法。完美框架難以一蹴可幾,能夠試驗、調整與逐步落地的制度,反而更適合因應這場技術與金融融合的長期革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