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Bloomberg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K)正積極研究「上場交易型基金(ETF)代幣化」的可行性。這項計畫被視為繼比特幣(BTC)現貨ETF成功推出後,貝萊德的下一波區塊鏈戰略佈局,預示著傳統金融市場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能進一步加速。
報導揭露貝萊德目前正評估將實體資產為基礎的ETF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以「代幣化」,不過計畫實施前仍須克服各國複雜的監管門檻,因此短期內商業化難度仍高。值得注意的是,貝萊德目前已透過以太坊(ETH)、Avalanche(AVAX)、Aptos(APT)、Polygon(MATIC)等多條主流區塊鏈,成功推出全球最大規模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BlackRock USD Institutional Digital Liquidity Fund(BUIDL),資產規模已達約2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56億元),為金融資產代幣化市場奠定穩固基礎。
目前美國的ETF市場蓬勃發展,ETF種類甚至已突破上市公司數量。若這類廣泛使用的金融工具能代幣化並部署於區塊鏈,不僅可實現全天候交易能力,亦具備潛力作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的抵押品使用,進一步拓展市場流動性與應用場景。
此外,摩根大通(JP Morgan)將貨幣市場基金的代幣化評為「產業的一大飛躍」,並證實貝萊德將參與由高盛(GS)、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共同推動的試驗性區塊鏈計畫。該專案設計允許BNY客戶將基金份額直接註冊於高盛所建構的私有區塊鏈平台上,展現傳統資產與區塊鏈金融在實務層面的結合路徑。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監管機構針對香港加密產業的動向則透露出不同風向。根據中國財經媒體《財新》報導,中國當局可能要求國有企業、科技巨頭與金融機構,退出在香港所進行的穩定幣與加密貨幣相關業務。
此一動作被認為與香港政府預計自 8 月 1 日起實施的穩定幣監管政策有關。新法規將提供最長六個月的緩衝期,但目前已有多達 77 間企業表達申請意願,反觀中國本土企業、特別是國有銀行香港分行及國營金融機構則可能選擇放棄申請。雖然滙豐銀行(HSBC)與中國工商銀行(ICBC)等機構原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但在政策轉向下,也有可能選擇暫停甚至撤回計畫。
有匿名金融業人士就向《財新》指出:「在政策方向較為明朗前,不少企業將選擇先行觀望,暫緩相關申請。」
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正考慮下調銀行持有加密資產所需的資本要求,以降低加密業務門檻,進一步提升相關資產的金融可接性。雖仍在討論階段,但代表港府對促進金融創新仍持開放態度。
評論:在美國金融巨頭如貝萊德、大型銀行等積極推動資產「代幣化」的同時,中國企業則因監管環境漸趨收緊而踏上煞車。今年一邊是美國金融科技加速與區塊鏈融合,另一邊是中國朝「監管回歸」的方向走去,整體產業版圖差距恐將持續擴大。資產代幣化與監管政策的交錯發展,將成為未來全球加密產業發展的關鍵觀察指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