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TokenPost 的報導,最近有分析指出,以太幣(ETH)相較於比特幣(BTC),在面對「量子電腦」威脅時展現出更強的防禦能力。由於以太坊系統具備高度「獨立性」,並不依賴比特幣的運作,因此即使比特幣因「量子攻擊」遭遇問題,也不會波及以太坊網路本身的正常營運。
Bankless 共同創辦人 David Hoffman(大衛·霍夫曼)在社群媒體 X(前身為 Twitter)上表示,即使未來「量子電腦」能解開比特幣的加密防線,導致其無法生成新區塊,以太坊仍可持續正常運作。他強調,比特幣與以太坊在技術上並無連結,因此兩者命運不會相互牽連。他補充指出:「儘管比特幣若崩潰,短期內可能會削弱市場對加密貨幣的信心,但以太坊憑藉自身的實用性與價值,仍會維持生態系統的運作。」
針對「量子電腦」構成的加密威脅,早有專家提出警告。部分早期比特幣錢包採用了基於 ECDSA(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的簽章方式,而這類型的加密技術,被認為在量子時代較具「弱點」。加密貨幣投資者 Nick Carter(尼克·卡特)曾憂心地表示,若比特幣因加密技術失效而崩潰,「人們對整個基於網路運作的貨幣體系將失去信任」。
然而,霍夫曼則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指出若比特幣在量子威脅下失去優勢,以太坊反而可能崛起成為新一代的「基礎加密貨幣」。他認為,以太坊在數位資產市場中的價值與生態地位,恐怕會因此進一步強化。
近期學術界對「量子電腦」的警示聲浪也不斷升高。理論物理學者 Scott Aaronson(史考特·阿倫森)指出,幾年內具備執行「Shor 演算法」能力的量子電腦便可能問世,或許會在下屆美國總統大選以前出現。該演算法被認為能輕易破解當前主流的加密標準。
以太坊團隊多年來已持續推進「量子防禦」機制,包括避免在用戶發動交易前暴露公鑰,減少自動化攻擊的發生機率。在轉向「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後,也同步加強了驗證者的提款金鑰安全性。未來升級計畫中,更將導入如 Verkle Tree(貝爾克樹)與 EOF(End-of-File)等結構,作為轉型「量子抗性簽章系統」的一部分。
評論:量子電腦的出現雖尚未成真,但相關討論已深刻影響到加密市場的中長期佈局。以太坊的超前部署被視為防範潛在風險的關鍵策略之一。若比特幣無法因應結構性挑戰,其市場地位恐將受到動搖,反觀以太坊未來或可成為更穩固的價值中心。
關鍵詞:以太幣(ETH)、比特幣(BTC)、量子電腦、量子抗性、ECDSA、Shor 演算法、Verkle Tree、權益證明(Po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