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鏈上數據分析公司 Glassnode 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最新報告,比特幣(BTC)、以太幣(ETH)與 Solana(SOL) 目前處於「虧損區間」的持幣量,已達歷史新高。不過,報告指出,這些代幣多數屬於「非流動資產」,實際上可在市場交易的供應量遠比表面數據少。業界專家也提醒,不應僅以虧損比例作為評估市場壓力的唯一依據。
Glassnode 指出,目前以太幣總供應量中,約 40% 處於虧損階段,Solana 更高達 75%,而比特幣也有超過 35% 處於同樣情況。不過,這些失利資產中,多數被投入在以太坊和 Solana 區塊鏈的「質押機制」、ETF(上場交易基金)或作為策略性準備金使用,並未真正進入流通市場。
除了以太幣和 Solana 以外,報告也特別說明了比特幣雖然未涉及質押,但真實流通價值仍經常被低估。截至目前,全球比特幣供應量約為 1,995 萬枚,其中大約有 372 萬枚由上市企業、私人企業、ETF 與各國政府持有。此外,估計約有 380 萬枚屬於「永久遺失幣」,包含私鑰遺失錢包內的比特幣,約占總供應量 15~19%,這些皆可視為無法回到市場的籌碼。
評論:市場上常見的「虧損率高=賣壓強」假設,其實忽略了流通性的重要變數。Glassnode 的研究說明,即使大量資產處於帳面虧損中,但只要這些代幣並未進入市場,實際上並不會對價格形成壓力。
該報告強調,當虧損幅度放大時,投資人的恐慌心理容易被觸發,尤其容易聚焦在價格崩跌的數據上。然而,要精準評估當前加密市場的真實情況,更應關注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持幣結構」,例如是否為長期存放、是否屬於機構持有、或是被質押鎖倉等。
評論:這份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幫助投資人突破對價格波動的表面恐慌,更深入理解加密資產的內部結構與潛在風險。將目光放在實質供需關係,而非虧損比例本身,或許更能掌握市場真相。
關鍵詞:比特幣(BTC)、以太幣(ETH)、Solana(SOL)、非流動資產、質押(Staking)、機構投資者、ETF、虧損區間、流通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