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原文,依照加密貨幣專業新聞指引改寫的繁體中文版本:
隨著貨幣購買力持續減弱,過去一張百元美鈔可用於晚餐、看電影甚至小酌一杯,如今即使只想用來吃頓飯,都可能捉襟見肘。根據 Cointelegraph 於 24 日(當地時間)公開的影片指出,未來十年間,這種「貨幣價值遞減」的現象恐將更加嚴重,這並非時運不濟,而是「現代貨幣系統」本身的結構性問題,亦即「通膨常態化」的現實。
影片回顧了貨幣價值為何會長期下滑的歷史根源,並解析政府為何即使明知如此,仍選擇維持當今的體制。這一切始於 1944 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當時美元被固定在每盎司 35 美元的黃金價格之上,成為全球貨幣系統的核心。然而自 1971 年「尼克森衝擊」導致金本位制終結後,美元轉型為完全依賴「政府信用」支持的「法定貨幣」,貨幣逐步脫離實體資產的支撐。
此後出現惡性通膨的風險與日俱增,以 1971 年為例,當時一美元的購買力,如今需七美元(約新台幣 9,730 元)才能等值恢復。除了貨幣供給量的成長以外,能源價格波動、供應鏈中斷與工資增長等因素,也同時助長了物價上升。然而,央行卻稱每年約 2% 的通膨屬於「健康經濟」的指標。實際上,根據影片說法,整體系統設計上就是讓「法幣價值隨時間下跌」成為基本邏輯。
那麼對於想保留財富的儲蓄者而言,面對失去購買力的趨勢應該如何應對?影片提到部分專家認為,「稀缺性」是關鍵,因此像是黃金或比特幣(BTC)等「供應有限」的資產,或可作為「法幣體系的潛在替代選擇」。這些資產或許能「長期維持購買力」,成為保值工具。不過也有觀點警告,若放棄「彈性貨幣政策」,國家經濟可能在高債務壓力下走向崩潰。
評論:這段分析點出許多傳統貨幣體系中的盲點,並提出去中心化資產的應對策略,對於現代投資者而言具有一定啟發性。但也提醒我們,無論是選擇金本位或比特幣,皆需認知其風險與系統性影響。
該影片廣泛探討了「通貨膨脹的歷史背景與風險」,以及如何透過資產配置策略來保護財富,對於關心貨幣價值貶損議題的讀者而言,不啻為具啟發性的內容。影片可於 Cointelegraph 官方 YouTube 頻道觀賞。
關鍵詞:貨幣系統、通膨、法定貨幣、比特幣、購買力、金本位制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