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oinDesk》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一個名為「以太坊社群基金會(Ethereum Community Foundation)」的組織宣布推出名為「BETH」的新型代幣,聲稱將以太幣(ETH)的「已銷毀代幣」重新以全新形式「復活」。此舉引起社群熱議與關注,不僅因為涉及的代幣總量高達 460 萬顆,也因為該基金會與官方的「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並無任何從屬或關聯,引發信任與合規性爭議。
此次推出的 BETH 屬於一種「銷毀證明代幣(proof-of-burn token)」,每顆代幣的發行都需對應過去透過 EIP-1559 和其他機制「永久銷毀」的以太幣進行映射。根據官方說法,截至目前,倫敦硬分叉(London Hard Fork)啟用以來,總計已有 460 萬顆以太幣被銷毀,按照現價約合 1.958 兆韓元(約 14.2 億美元)。這些代幣在鏈上記錄完整可驗證,計劃藉此提供具有透明性與審計性的資產形式。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亦為 ConsenSys 執行長的約瑟夫·魯賓(Joseph Lubin)對此表示支持,稱「BETH 標誌著銷毀行為轉變為有利可圖的活動,並為其制度化邁出第一步」。他亦透露未來或將推出如 BBETH、BBBETH 等類似代幣,擴展該概念的應用場景。評論:這展現出部分開發者將「區塊鏈貨幣政策金融化」視為創新方向,與傳統單向銷毀機制大異其趣。
不過,社群反應分歧。一派支持者認為 BETH 提供了被銷毀資產的新角色機會,是一種加強透明的創新金融工具;另一派則質疑此舉是否違背「銷毀」原意——即永久減少代幣供給。許多評論指出,若能將被銷毀的 ETH 重新「鍊上化」,等同削弱 ETH 的稀缺性與貨幣政策的可信度。評論:這可能對 ETH 價格與其通膨控制框架造成長期影響。
此外,BETH 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其護航方「以太坊社群基金會」並非官方認可機構,使市場對其治理機制與代幣發行背後的透明度與動機產生疑慮。目前尚無跡象顯示 BETH 將被應用在以太坊的共識結構或用於支付「Gas 費用」,更偏向一種類似債券或認證的「鏈上衍生品」。
專家亦指出,倘若未有清晰的代幣治理機制與應用說明,BETH 不但無法稱為「有價資產」,還可能讓人誤以為以太坊貨幣政策可以被隨意「迴轉」。評論:如此若缺乏透明的社群共識,恐對 ETH 擔當「數位資產基礎貨幣」的定位產生動搖。
總體而言,這一波 BETH 的發表是否代表「價值銷毀」能進一步「價值化」,或反而形同削弱稀缺性與貨幣信賴機制的操作,仍有待市場驗證。BETH 的發展及後續社群共識,將成為觀察加密貨幣通膨治理與創新資產機制的重要窗口。關鍵詞:以太幣、BETH、銷毀證明代幣、以太坊基金會、代幣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