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實施防止青少年接觸不良內容的新法規,歐美地區也逐漸出現仿效趨勢。然而,現行的年齡驗證方法不僅成效有限,甚至可能引發反效果。根據當地多家媒體指出,用戶為避免個人資料外洩,即使已屬法定年齡,也傾向避開驗證機制,進而轉向風險更高的平台,反使青少年誤觸不良內容的機會增加。
根據 BBC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英國近期推行的「線上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明文要求網站對用戶身分進行年齡驗證,目標是強化對青少年的網路內容保護。然而,法律實施初期便出現劇烈反彈情況,VPN 下載量暴增達 1,800%,反映出大量用戶為迴避驗證,選擇使用匿名工具瀏覽內容。這類行為促使部分網站因流量驟減,反被冷落,用戶轉向安全性和審查標準較低的平台。
評論:這顯示傳統驗證程序,例如上傳證件照或填寫信用卡資訊等方式,不僅繁複、效率低,更令民眾擔憂個資外洩風險。在色情與成人娛樂類網站常為駭客攻擊對象的背景下,一旦用戶身分曝光,不僅涉及財務風險,更可能面臨名譽損失、恐嚇或其他後續傷害,導致許多成年人也選擇拒絕驗證,青少年保護效果因此打了折扣。
面對既有機制的侷限性,市場上開始尋求以區塊鏈為基礎的「Web3 社交驗證技術」作為替代方案。其中,「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s, ZKP)」技術備受矚目,用戶無須透露具體個資(如姓名、出生年)便可證明其已達法定年齡。此模式透過加密連結用戶的區塊鏈錢包地址與驗證機構,使資訊只在必要時發生鏈下同步,避免個資在網路上擴散。
此外,若遇犯罪調查或法律需求,監管單位仍可透過區塊鏈上的「去識別化帳號」與實體身分對應資訊進行鏈下比對,也就是所謂「治理機制下的明確追查架構」,在保護良善用戶隱私的前提下,對不法行為保有必要的追責彈性。
評論:這種設計展現了隱私與安全可並存的技術策略。若政府與業界能擺脫陳舊作法,採納更聰明、更符合用戶期望的驗證流程,才能在推動青少年防護政策的同時,兼顧實際使用體驗與數位人權。
總結來看,要真正落實青少年線上保護目標,不能只是形式上「依法驗證年齡」,而更應導入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方案。透過 Web3 等新技術,政府可建構同時保護用戶隱私與強化平台責任的數位監理架構,讓線上安全不再與數位自由對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