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足傳統金融邊界,數位資產正逐步撼動全球主流金融秩序。過去被視為技術小眾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實體資產代幣化,如今已成為引領金融創新的關鍵動力。根據業界預測,實體資產代幣化市場規模在 2030 年前可望突破 20 兆美元。與此同時,川普總統正積極推動與「穩定幣」和「加密貨幣市場架構」相關的法案,美國政府也正加速建立完整的監管框架。
在全球政策加速轉向數位經濟之際,多數國家政府與機構投資人也積極投入對數位資產的立法與技術創新。不過,傳統保險產業的轉型腳步相對落後,面對去中心化技術的興起,許多新創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經營責任保險」保障,已成為業界矚目議題。
不論規模大小,企業一旦設立董事會、高階主管管理層,通常都會使用「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D&O 保險)來分散決策風險並吸引投資。但數位資產業者面臨的困境在於,目前市面上仍缺乏「準確且可信賴的保險設計」,導致保障範圍不足。
區塊鏈、DeFi、加密貨幣、代幣化資產等新興領域,傳統保險公司普遍缺乏風險理解能力,因此多半採取觀望態度,僅推出保障範圍模糊、條件嚴苛的商品。「評論」這不僅造成部分保單在事故發生時出現大量「免責條款」,更讓企業面臨保險拒賠的風險。
尤其當加密業者準備透過 SPAC 上市併購(De-SPAC)或首度公開募股(IPO)時,經常難以取得「客製化的經營責任保險」商品。同樣地,針對智慧財產、商業機密、代幣資產與自主技術的「技術責任保險」市面上也十分稀少。即便是應屬基本需求的「網路保險」,也常無法涵蓋如資產盜竊、國家級勒索病毒攻擊等高風險情境。
在此背景下,專家指出,未來應朝向針對數位資產領域量身打造的保險合約架構推進,包括:消除多數排除條款、明確定義數位資產列入保障範圍(如穩定幣、加密貨幣、衍生性商品、私鑰、價值單位等),並對保單條款進行超過三十項修訂。「評論」此舉有助於實質提升保單在爭議發生時的可履行性與法律防禦力。
此外,數位資產產業須具備對「監管風險」的應對機制。因不同執政團隊間政策可能出現大幅搖擺,導致先前合法的商業行為反成未來潛在法律責任。過去美國司法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等支持的作業標準,也曾引發數十億美元級的訴訟案件。由此可見,保單必須預設「政策連貫性與法律可抗辯性」,方能真正保障企業安全。
與此相比,傳統大型企業往往可獲得數十億美元級的 D&O 保險支援,而數位與創新領域的公司普遍仍受限於數千萬美元保額範圍,保險「火力落差」明顯。然而,隨著技術整合至主流市場,業界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保險能力升級。「評論」未來朝向千億韓元(或數億美元)等級的責任保險、自定義 D&O 保險、專業責任險、科技責任險與資安保險,將成為數位資產公司擴張與存續的關鍵基礎建設。
畢竟保險的核心價值,在於「事故發生時才能驗證其真實效益」。企業若欲在災害來臨時真正得到保障,事前建立一套:「高度客製、針對性強、涵蓋技術與合規風險」的保險系統,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資安防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