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於 19 日發布的官方報告,該機構建議導入一套「來源導向的風險評分系統」,以防止加密資產在兌換為法定貨幣前成為洗錢工具。該機制將針對加密貨幣持有資產預先給予合規風險評分,藉此在兌現前即攔截可疑資金,強化整體的洗錢防制(AML)措施。
這套系統的核心在於,根據加密資產單位或餘額與非法活動的潛在關聯性,對每筆資產賦予「AML 合規評分」,並要求在進入傳統銀行體系時使用此評分進行判別。BIS 表示,這項措施不僅能防止非法資金進入市場,還有助於在加密產業中建立「審慎管理責任」的文化,推動更嚴謹的自律與監管意識。
BIS 指出,傳統 AML 規定往往依賴「可信中介機構」如銀行與顧問公司進行執行。然而,這種做法在去中心化架構主導的加密貨幣市場中效果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公開區塊鏈的透明性為追蹤交易來源與資金流向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分析工具。「評論」:這代表去中心化不意味著匿名,反而可能讓追蹤非法交易變得更加精準。
儘管 BIS 尚未明確說明這套新制度的設計細節與適用範圍,但若此建議最終實施,勢必將提高用戶對於交易歷史與資產來源的責任。同時,加密貨幣交易所與相關業者也將面臨更高的監管要求,需對客戶資產的來源與風險進行稽核與揭露。
這一倡議與川普總統任期內相對寬鬆的加密貨幣監管立場形成鮮明對比。BIS 表示,為確保產業具有永續成長能力,應採用更具科技導向的監理手段。隨著加密貨幣愈加深度連結傳統金融體系,「政策可信度」與「國際監管標準」將成為關鍵議題。
「關鍵詞」:國際清算銀行,加密貨幣,AML,來源導向風險評分,洗錢防制,政策監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