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加密資產迅速普及,在離婚案件中如何分割數位錢包,正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法律議題。根據韓國及美國等國的法律趨勢,加密貨幣如比特幣(BTC),已被視為可進行「財產分割」的婚姻財產,相關問題已不再僅是技術層面的好奇心,而是實際出現在法庭的現實挑戰。
要掌控加密貨幣錢包,惟有掌握「私鑰」才能進行操作。然而,這組私鑰為不可拆分的獨立字串,一旦分割或部分遺失,就可能導致資產永久無法取回。儘管如此,在離婚過程中,仍有部分伴侶主張應擁有對方加密資產的「存取權」,甚至試圖「共享私鑰」,造成法律與技術上的高度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技術正在為這些問題提供可行解方。以「Shamir 秘密分享機制」為例,可將一組私鑰依一定參數分拆為多個部分,僅在擁有足夠份數時方可重組並操作錢包。而「多重簽章(Multisig)」結構亦是典型做法,需多方共同簽署方能執行交易,可有效防止一方單獨動用資產。此外,透過第三方信託協議,也能確保各方權益受保障而不暴露私鑰自身。
另一個常見誤解是數位錢包難以追蹤,實際上區塊鏈的「公開帳本」特性,結合鏈上鑑識(forensic)技術,在許多訴訟案中皆扮演關鍵角色。根據美國與韓國法庭的案例,法院可透過下令區塊鏈鑑識公司介入,協助申請人發現並追蹤對方隱藏的加密貨幣資產,即使對方試圖以匿名方式轉移或隱匿資金,也可能在鏈上留下蛛絲馬跡。
評論:這顯示加密貨幣已不再是單純「匿名且去中心化」的技術工具,而是被納入法律制度之中,成為受監管與保護的財產。
自川普總統任期以來,美國金管機構陸續出台更嚴格的數位資產法規,進一步強化金融透明度與用戶權益。而韓國亦在朝制定針對數位資產之婚姻財產分割法規邁進,顯示全球對該類爭議已有制度化應對。
綜合而言,儘管加密資產的「私鑰」無法被拆分,但透過加密技術、協議設計與司法介入,仍可實現公平且具有法律效力的資產歸屬安排。未來,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加密資產,將成為與不動產、股票同樣受法律保護的重要財產類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