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於 7 月 31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全球企業持有的比特幣(BTC)總價值已突破 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9 兆元),佔整體比特幣流通量的 3.98%。這一規模的迅速擴張,正引發市場對於潛在「系統性風險」的憂慮,部分分析師甚至警告,美國政府可能複製 1971 年金本位時代的歷史,推動「比特幣國有化」的政策。
根據統計,目前企業共持有 791,662 枚比特幣,按現價大約相當於 9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9.3 兆元)。其中,以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為代表的大型上市企業,透過大量持幣行為,已成為加密市場極具影響力的參與者。數位資產的集中化趨勢,正逐步形成與傳統金融體系相仿的權力結構。
知名加密貨幣分析師 Willy Woo(威利·武)在拉脫維亞里加舉行的「Baltic Honeybadger 2025」論壇上,針對此現象表達關切。他表示:「美國可能會試圖透過政策手段,要求企業將所持比特幣集中管理,轉化為數位形式的國家資產,類似 1971 年金本位制取消前政府徵收黃金的舉措。」他認為,美元結構性弱化、中國持續崛起的背景下,美國未來決策中可能將比特幣視為戰略資源來處理。
Willy Woo 強調:「歷史可能會再次重演。在數位比特幣為中心的環境下,資產集中與再中央化的傾向愈發明顯。」評論:此觀點凸顯了區塊鏈原先「去中心化」理念的潛在風險──即使技術去中心,但持有者集中亦將使其暴露於傳統權力與政策調控之下。
專家指出,目前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已遭到質疑。隨著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及機構投資者積極囤積比特幣,政府干預的可能性隨之提高。在政治或經濟形勢劇烈變動下,這些集中的持倉,有可能成為被重新配置或納入政策工具的對象。
比特幣長期以來被譽為「數位黃金」,代表一種不受中央機構干涉的價值儲存選擇。然而,企業資產聚集可能改變其屬性,未來是否成為國家管制的重點資產,也逐漸成為產業與投資人需重新審視的議題。
評論: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若面臨政府干預或徵收風險,將可能動搖其核心價值主張。投資者在關注幣價波動的同時,更應保持對全球政策環境與地緣經濟變局的警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