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長期以來受到「每四年一輪」的市場週期理論指導,不過這套理論正逐漸失去主導地位。近日,比特幣債券公司執行長皮耶·羅夏德(Pierre Rochard)公開表示,隨著市場結構的變化,過往由「減半」所驅動的價格波動已不再適用於當前的市場環境。
根據其說法,目前已有約95%的比特幣完成挖礦,因此每四年一次的區塊獎勵「減半」(Halving)事件,對整體供應量的影響已大幅減弱。羅夏德指出,以前礦工產出減少會造成供給緊縮,進而推動價格上升;但如今新增幣的發行量已微不足道,對市場產生的壓力有限。
另一方面,大型持幣者(俗稱「巨鯨」)的動態也成為新的市場變數。與過去礦工主導流通的情況不同,目前市場上大筆拋售主要來自長期持幣者,單一交易者決策可對市場形成顯著波動。近期便有一大戶出售了約8萬枚比特幣,價值接近11兆1,200億韓元,此舉凸顯市場流動性愈加集中。
需求面也正發生結構性轉變。羅夏德表示,驅動比特幣市場的核心力量已不再是散戶,而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隨著比特幣現貨ETF與企業資產配置的興起,投資趨勢更偏向中長期持有,整體市場定價機制也更加穩定與成熟。評論:機構投資人注重風險管理與資產配置,對市場波動的容忍度與策略部署方式與散戶截然不同,這將有助於整體市況的穩定。
實際上,市場研究機構 CryptoQuant 執行長奇榮周(Ki Young Ju)近日亦表明類似觀點,呼籲投資人重新審視「四年週期」理論的適用性。在預測比特幣價格走勢時,與其依賴過往供需模型,不如聚焦於巨鯨持倉變動與機構資金流向。評論:隨著傳統理論逐漸失靈,投資者須更新分析視角,把握市場新動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