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8 年 ICO 市場遇冷、整體加密貨幣產業進入寒冬的時期,Polygon(MATIC) 幾乎錯過了一次重塑命運的機會。根據 The Block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Polygon 共同創辦人暨基金會執行長山迪普·奈爾瓦爾(Sandeep Nailwal)近日分享了一段過去拒絕 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17 億元)投資提案的經歷,強調當時堅守理念對團隊發展的重要性。
奈爾瓦爾回憶,該提案來自他們仍以「MATIC Network」名義運作的早期時期,當時加密社群中大量初創團隊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CO)輕鬆募得 1,500 萬至 2,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0 億~28 億元)。Polygon 團隊也在參加一場競賽後獲得一位投資人提出的 300 萬美元提案,甚至有 KOL 表示「支票已經開好,只要握手就能成交」,一切幾乎就緒。
然而,儘管是當時艱困時期中來之不易的「輕鬆資金(easy money)」,奈爾瓦爾還是與團隊一致決定拒絕。他表示,太早引進投資人恐讓團隊理念與發展方向受限。「即使我們那時連薪水都沒辦法發,投資人也逐漸斷了聯繫,但我們仍不願妥協」。
他還補充一段遇見新加坡 VC 的插曲:「我向一位投資人介紹項目時,他中途說要去搭 Uber 就離開了。我甚至在他手機上看到了車子的抵達倒數時間。」這些冷淡待遇未能讓他氣餒,反而更加堅定Polygon 獨立發展的意志。
幾年後,团队於 2020 年啟動品牌重塑,自「MATIC Network」正式更名為 Polygon,並專注開發以以太幣(ETH)為基礎的 Layer 2 擴容方案,逐步發展為全球領先的分散式金融(DeFi)生態系核心。Polygon 隨後成功募集逾 5 億美元(約新台幣 69 億元)的資金,並持續以自主架構與信任為主軸推動發展。
截至 2025 年,Polygon 正準備推出旨在強化多鏈互通性的「Agglayer」基礎建設,並在用戶活躍度方面表現亮眼。根據數據顯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鏈上小額支付交易,皆透過 Polygon 網路完成,顯示其在「實際應用導向」的採用率居於領先地位。
此外,Polygon 在中南美地區的數位匯款領域亦展現潛力,目前每月平均處理逾 2.5 億美元(約新台幣 34.75 億元)的交易量。此舉不僅突顯該網路的高「信任度」與「實用性」,也證明 Polygon 正轉型為具有金融基礎功能的成熟區塊鏈基礎建設。
評論:當年看似「錯失」機會的選擇,如今卻成為 Polygon 實現長期成長與獨立發展的關鍵。拒絕短期投資、堅守理念,山迪普·奈爾瓦爾的故事反映出技術團隊在資金壓力前仍可選擇不妥協,甚至創造出更具永續性的發展模式。在當今波動劇烈的市場下,「選擇承受痛苦,而非簽下支票」的勇氣,仍可能決定下一波技術革新的歸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