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VanEck 的最新報告,以太幣(ETH)正在逐步展現其作為「價值儲藏手段」(Store of Value)的潛力,並可能在未來挑戰比特幣(BTC)作為企業數位資產首選的地位。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加密產業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太坊的通膨結構與治理模型,可能在多個層面上比比特幣更具優勢。
根據 VanEck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企業對於以太幣的需求正在明顯增長,特別是在美國展開加密規範改革、穩定幣與資產代幣化應用逐漸普及的背景下。許多交易所與金融機構也開始基於以太坊發行「代幣化股票」(tokenized equities),進一步提升 ETH 的實際應用情境與交易量。
以往比特幣因固定供應量與去中心化穩定性而被視為企業資產配置中的「數位金庫」,但 VanEck 指出,如今情勢已有改變。以太坊憑藉其更靈活的架構,允許用戶運行更複雜的金融策略,從而「更有效率地累積 ETH」,並達到資本增值效果。
報告中進一步分析,以太幣在轉向權益證明(PoS)機制後,用戶可透過「質押(staking)」方式同時參與網路運作與獲取報酬,這是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難以提供的功能。這樣的設計,讓 ETH 除了作為被動持有的資產外,也具備「可創造收益的操作性與吸引力」。
供應機制方面,以太坊同樣呈現出不同於比特幣的發展趨勢。VanEck 引用資料指出,自 2022 年 10 月以來,以太幣總供應量已從約 1 億 2,060 萬枚降至 2024 年 4 月的 1 億 2,010 萬枚,展現出年減約 0.25% 的「通縮特性」。相較之下,比特幣在同期的供應則成長了約 1.1%,代表從稀缺性的角度來看,以太幣正變得更具價值。
此外報告也指出,儘管比特幣擁有每四年一次的「減半機制」,確保發行可預期性,卻仍存在某些長期風險。根據資料,2023 年比特幣礦工透過區塊獎勵所獲報酬高達 1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600 億元),而這些獎勵來源本質上仍屬於「通膨性分配」。VanEck 警告,若未來獎勵下降,導致礦工收益降低,可能會影響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屆時需仰賴交易手續費或價格上漲來填補挖礦維運成本,但這也帶來潛在的不確定性。
從治理結構來看,VanEck 指出,以太坊的 PoS 機制更偏向「持幣人導向」,核心決策更具參與性與透明性,有助於用戶利益被納入治理體系。相對之下,比特幣的決策機制更仰賴礦工參與,可能導致與單純持幣者之間存在意見落差。
評論:VanEck 的分析反映出加密市場朝向多元化與功能性導向的趨勢,特別是在代幣經濟與治理機制上的彈性,讓以太坊在企業級市場中逐漸獲得優勢。雖然比特幣仍是主要的「數位黃金」代表,但以太幣的經濟模型與生態表現正在顯示其作為下一代價值儲藏資產的潛力。
結語來看,VanEck 認為隨著使用情境逐步擴展且治理更完善,以太幣在長期價值儲藏的角色上,可能逐漸超越比特幣,成為新一代投資人與企業首選的數位資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