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安(Binance)近日創下年內「最高的合約交易量」,進一步鞏固其在加密貨幣交易所市場的主導地位。這波成長主要受到近期比特幣(BTC)和部分山寨幣價格大漲以及市場波動加劇影響,吸引大量投機性交易者進場。然而,儘管交易熱度提升,整體「使用者活躍度」卻出現明顯下降,市場結構呈現出日益「兩極化」的走向。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CryptoQuan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統計,幣安 7 月的「合約交易量」達 2.55 兆美元(約新台幣 3,544 兆元),創下「年內新高」。相比之下,1 月為 2.43 兆美元、5 月則為 2.26 兆美元,顯示幣安近期的交易熱度顯著提升。而競爭對手如 OKX 僅錄得 9,290 億美元,Bybit 則為 1.09 兆美元,難以與幣安規模相比。
在創辦人趙長鵬(Changpeng Zhao)建立的營運基礎下,幣安已掌握全球主要交易所合約量近「五成市占率」,大幅領先 Kraken、Coinbase、Bybit 等同業。CryptoQuant 分析師 Maartun 指出,「市場價格的回升促使交易者重返市場,也為幣安帶來更多機會」。
儘管合約市場表現強勁,但一些核心市場指標卻持續釋出警訊。近期一波比特幣的拋售潮導致約 15 億美元(約新台幣 2,085 億元)規模的爆倉事件,同時合約市場常見的「資金費率」(Funding Rate)轉為負值,顯示市場上看空部位增多,亦意味市場進入「避險情緒」高漲的階段。
另一方面,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 Token Terminal 的資料顯示,幣安每月的「活躍錢包地址數」從 6 月初的 80 萬,短短兩個月內降至約 34 萬,多達 57.5% 的減幅,反映使用者參與度明顯下降。
整體加密貨幣市場也難掩不確定性。根據 CoinMarketCap 資料,截至 8 月初,總市值自 7 月的 4 兆美元(約新台幣 5,560 兆元)降至 3.7 兆美元(約新台幣 5,143 兆元),代表市場「未有明顯趨勢」,處於一種「中性觀望」心理。
評論:幣安交易量創高雖反映短期市場活躍,但這並不代表市場復甦或基本面改善。交易熱度更多受到槓桿與套利策略推動,反倒凸顯加密貨幣市場仍存在結構性問題。若無穩健參與度與健康資金流入支撐,「短期交易熱潮」可能難以轉化為持久的牛市動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