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加密貨幣成企業新寵 比特幣(BTC)、以太幣(ETH)逐漸取代黃金與房地產成核心資產

加密貨幣成企業新寵 比特幣(BTC)、以太幣(ETH)逐漸取代黃金與房地產成核心資產 / Tokenpost

根據 Forkast News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美國,越來越多上市公司正將加密資產納入核心財務配置,呈現出與傳統資產如黃金與房地產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主流加密幣種如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瑞波幣(XRP)與 Ton 幣(TON),逐漸轉化為企業資產配置與價值敘事的重心,正在重塑華爾街對資產策略的觀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非 Strategy(原名為 MicroStrategy)莫屬。這家原本專注於企業軟體的公司,透過大舉收購比特幣,實際上已轉型為以加密資產為核心的持幣企業。比起營收表現,Strategy 更重視加密貨幣的持倉規模,並利用此策略開啟了一種嶄新的資本籌措模式。

受到其影響,其他上市企業也紛紛效仿。例如,遊戲公司 Sharplink Gaming 成為首家將以太幣納入資產配置範疇的美國上市公司。不久前,挖礦公司 BitMine 更是在短短 35 天內買進價值近 1.16 億台幣(約 833,000 ETH)的以太幣,規模超越 Sharplink。

相較之下,傳統資產如黃金,反而因法規限制而逐漸淡出企業戰略視野。根據 1940 年制訂的《投資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若企業僅持有如黃金等避險資產且無實際營運行為,則將受到與基金相同的監管要求,此一高門檻使多數公司寧願採取回避策略。再加上黃金缺乏敘事張力與題材吸引力,即使黃金 ETF 已成熟發展,也少有企業樂意持有實體黃金作為主要資產。

房地產也受到類似處境所限制。儘管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形式存在,但其需要滿足嚴格的收益分配及收入來源規定,使得單純持有型的不動產收益模式難以普遍推行。

然而,加密貨幣之所以脫穎而出,在於其綜合多項傳統資產難以比擬的優勢:「法規尚未明確」、「具備高度投機性」、「可透過質押(Staking)獲取收益」,以及「存在空投潛力」。以太幣或 TON 等平台型代幣,更讓企業有機會參與整體生態發展,並與社群共享敘事價值。

根據 GAAP(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規定,加密貨幣被認定為「無形資產」,這讓企業能將其納入戰略儲備,儘管其本身並非營收工具,但其價值波動卻已深刻影響企業評價。這樣的機制在實質上類似加密貨幣 ETF,但不須受到 ETF 的嚴格監管。

評論:

投資人普遍將此類企業視為結合「加密資產價值」與「上市公司結構」的混合投資載體。因此,即便被冠以「迷因股」的稱號,其背後卻有實實在在的加密資產支撐,使其投資基礎更具正當性。

在川普總統領導的現任政府下,加密貨幣所享有的友善監管氛圍,也使得類似的「代幣化企業模式」得以快速擴張。在法規尚未完全落地之時,企業正以創新手法鑽法律的空隙,發展市場前所未見的數位資產運營模型。

面對金市與房市難以胜任的資產角色,加密貨幣正成為集「資產性」、「敘事力」與「收益潛力」於一身的全方位解方,並有望在未來持續主導企業資產配置的版圖。只要法規空間尚存,下一個代幣化企業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