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gecko 與 DefiLlama 的最新統計資料,截至近期,穩定幣 USDe 的市值於短短一個月內暴漲約 75%,突破 93 億美元(約新臺幣 12,927 億元),正式晉升為穩定幣市場的第三大,僅次於泰達幣(USDT)與USD Coin(USDC),甚至已有挑戰 USDC 市場地位的聲音出現。
根據 Etana Labs 方面資料,自 7 月中旬以來,市面上新增了約 31 億美元(約新臺幣 4,309 億元)的 USDe。對於這波成長動能,分析指出,除了投資情緒轉強外,也受到衍生品市場資金成本上升以及 Etana Labs 推出的 Etana(ENA) 回購計畫吸引大量關注等因素的驅動。
不同於泰達幣與 USD Coin 均以美國國債等實體資產作為儲備支持,USDe 則採用以數位資產組成的「デルタ中性策略」(Delta Neutral Strategy),其運作方式是同時持有比特幣(BTC)、以太幣(ETH)、Solana(SOL) 等加密貨幣的現貨多頭部位,以及在永續合約市場上建立相對應的空頭部位,藉此抵消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該結構所產生的利潤再分配給 sUSDe 投資人,為市場提供了一個規避傳統基礎設施限制又具有收益潛力的選擇。評論:這類創新機制雖具吸引力,但其可持續性仍需市場驗證。
然而,隨著資金快速湧入,永續合約市場的價差逐漸收斂,導致 USDe 的年化報酬率從高峰時的 60% 以上急遽下滑至目前低於 5%。Etana Labs 在其白皮書中亦提醒,該模式高度依賴市場結構與交易所穩定性,對外部環境變化反應極為敏感。
目前 USDe 已超越原鍊上穩定幣代表 DAI 的繼承版本 USDS,坐上市值第三的寶座。據統計,泰達幣(USDT)市值約為 1,640 億美元,USD Coin 為 640 億美元,相較之下,即便 USDe 仍有明顯差距,但若能維持當前每月 8.4% 的平均增速,有機會在兩年內趕上 USD Coin。
Etana Labs 創辦人蓋伊·楊(Guy Young)指出,USDe 的增發對整體市場亦產生連鎖效應。他表示,「每當發行新的 USDe 做空部位,就會伴隨對泰達幣的需求增加。實際上,每 1 美元的 USDe 發行,平均會帶動約 0.70 美元(約新臺幣 973 元)的泰達幣(USDT)需求。」顯示 USDe 的壯大反而可能刺激既有大型穩定幣的使用熱度。
然而,如此快速的增長也讓人聯想到 2022 年 LUNA 與 UST 崩盤的事件。當時,過度依賴機制設計與高報酬誘因導致整體系統崩潰,市值瞬間蒸發 600 億美元(約新臺幣 8,342 億元),重創市場信心。評論:雖然 USDe 的模式與當年的 LUNA 不盡相同,但太快的擴張仍需審慎對待,尤以監管與流動性風險不可忽視。
總體而言,USDe 能在短期內躍居市值第三的成就頗具指標性,但其所採策略能否耐得住市場波動與監管壓力,仍是一大問號。在交易所穩定性、全球貨幣政策轉變與加強監管等變數干擾下,USDe 的未來將面臨嚴峻考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