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5 年第一季深偽事件報告書》顯示,AI 生成人聲與影像的「深偽(Deepfake)」詐騙已全球性蔓延,總體損失驚人。單在今年 1 至 4 月期間,全球已有 163 名犯案者透過深偽技術,對企業與一般大眾進行詐騙,非法獲利高達 2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80 億元)。專家示警,受害者早已不限於政治人物或網紅明星,普羅大眾同樣成為詐騙對象,需高度戒備。
深偽技術過去多用於娛樂、幽默模仿,如今卻成為 AI 詐騙的利器。歹徒透過人工智慧,仿製特定人物的「聲音」、「臉部特徵」,甚至「肢體動作」,誘導受害者交出個資或匯款。這類偽造內容精細度極高,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幾乎難以分辨真假,導致其危害程度遠超過傳統釣魚簡訊或詐騙電話。
報告指出,約 41% 的深偽攻擊針對政治人物或公開名人,另有達 34% 對象為社會大眾。舉例來看,2024 年 2 月一場令人震驚的案例中,駭客冒充某跨國企業的財務長,以極具真實感的視訊通話,誆騙該企業一名員工匯出高達 2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47 億元)。由於影像中人物幾乎與財務長一模一樣,導致事發當下無人起疑,事後才揭露整起詐騙事件。
研究亦顯示,深偽技術的進步速度遠超出防治能力。例如駭客僅需數秒的社群影音素材,即能合成出與原主聲音高達 85% 相似度的語音。另有調查發現,高達 68% 的普通使用者無法辨識出深偽影片的真假。評論:這種情況促使現代人即使面對熟人或主管的影音請求,也應學會「懷疑第一」的數位生存守則。
從犯罪類型來看,深偽詐騙模式日趨多樣化。32% 是透過「生成式色情內容」進行性勒索,23% 與「金融詐騙」有關,14% 為「政治操控」,13% 則涉及「假訊息擴散」。這些事件不僅對個人帶來損失,也嚴重侵蝕企業、政府與媒體等機構的社會信任。
對此,多位資安與法律專家呼籲,應從個人、企業到政府,共同構建分層防線。其中「媒體識讀」教育成為首要推動項目。專家建議,若在通話過程中對方要求金錢或敏感資訊,可要求其轉頭、作出特定手勢、說出約定代碼等方式驗證身分,即可有效防堵多數詐騙攻擊。
此外,企業應強化風險控管機制,例如限制關鍵高層於公領域發布高畫質影像、於影片上添加「浮水印」等,有助於降低深偽資料被偽造的可能性。政府方面也已有動作。美國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平台,須在 48 小時內刪除經檢舉的「AI 色情深偽內容」,並獲川普總統夫人梅蘭妮亞公開表態支持,以保護青少年與社會風紀。
不過評論指出,由於深偽詐騙屬跨國性質,各國所制定的標準與規範若無整合,難以發揮實質成效。故建立「國際共識」與「跨境防線」將是下一階段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球對深偽風險的關注程度正急遽升溫。報告指出,2023 年北美地區的深偽案件數量較前一年暴增 1740%。若照此趨勢推估,至 2027 年美國恐將因深偽導致高達 4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56 兆元)的經濟損失。
面對這一波 AI 安全挑戰,終極對策仍須回歸技術本質。評論:透過 AI 驅動的即時深偽辨識系統、統一跨國法規與監管標準,以及全民數位素養提升,共同建立可信的資訊環境,才是解方。畢竟在這個真假難辨的數位時代,「多一層確認」已成為現代人的生存準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