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兼顧效率與去中心化:MVD 模型或成 DeFi 產業轉型關鍵

兼顧效率與去中心化:MVD 模型或成 DeFi 產業轉型關鍵 / Tokenpost

在加密貨幣持續追求「去中心化」理想的同時,真正驅動市場運作的核心使用者——交易者——卻經常被忽略。許多觀點指出,若去中心化金融(DeFi)希望成為傳統金融(TradFi)的有效替代方案,應當優先關注「效能」,而非僅僅強調理念。近期備受討論的「最低可執行去中心化(Minimum Viable Decentralization, MVD)」概念,即是在保障交易穩定性與抗審查性的前提下,建構更符合交易者需求的基礎設施。

DeFi 最初的誕生是為了挑戰中心化平台的局限,強調「無須許可接入」與「抗審查」等價值。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日益明顯。例如,以太幣(ETH)等主流鏈的出塊時間達 12 至 15 秒,難以支持高頻交易(HFT)需求。正因如此,知名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 dYdX 選擇自建鏈,脫離以太坊鏈以提升效率。

此外,「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問題同樣嚴重。當區塊產生者透過插隊方式干預交易排序,不僅會對價格造成扭曲,也侵蝕用戶對市場的信任,更顯著降低交易品質。這問題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涉及市場結構的公平性。若不能讓專業交易者信任交易過程,DeFi 終將自我設限。

如今,資深交易者對平台性能的期待愈趨明確,包括「毫秒級延遲」、「高穩定性」與「可預測的成交速度」等。若 DeFi 期望比肩傳統金融,出塊間隔需壓低至 100 毫秒以下,交易最終確認時間應維持在 1 秒內,同時要預設 MEV 防護機制,系統可用率更需達到 99.999%。然而,僅以「無監管」作為正當性,已無法滿足這些基本要求。

這亦是 MVD 概念的重要性所在。它跳脫「要不徹底去中心化,要不用」的二元論,主張透過保留最低限度的去中心化原則,以兼顧治理理想與執行效率。只要維持抗審查性與信任基礎,其他性能面應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考量。目前已有多個新興區塊鏈項目,依循此思維進行創新測試,例如設計更高效的驗證者結構、採用並行處理共識機制與更快的確認系統,以打造具備實用性的去中心化架構。

MVD 模型的重要性更因 DeFi 使用者與交易量的迅速增加而日益凸顯,尤其在衍生品市場領域。據產業分析預測,至 2031 年,DeFi 衍生品總交易量料將達到 351 兆美元(約折合 486 京 3,900 兆韓元),年均成長率恐高達 138%。如 Hyperliquid、Aevo 等領先平台雖已展現亮麗成績,但它們仍面臨第一層區塊鏈效能瓶頸與 Rollup 解決方案的延遲性等問題。

在這樣的技術與市場現實壓力下,DeFi 下一步若要取得突破,僅有「理念」是不夠的。未來的 DeFi 必須轉向基於實用性的去中心化,以實際可行的架構回應市場需求。MVD 便是這一方向的起點——它不僅是平衡理念與落地的關鍵策略,更可能成為重建交易者信任、打造可持續金融系統的關鍵一步。

評論:DeFi 發展至今,其市場影響力與金融潛力逐漸獲得肯定,但若不能改進基礎建設與交易性能,勢必受限於其理想主義框架。MVD 的出現,提供了兼顧效率與信任的新模式,值得整體產業更深入探討與實驗。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主打文章

瑞波幣(XRP)強勢攻上3.4美元、劍指4.7美元!技術面蓄勢待發

以太坊(ETH) Gas 上限擬升至 4,500 萬單位,主網擴容邁出關鍵一步

比特幣(BTC)原地踏步 山寨幣強勢表現掀起新一輪輪動交易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