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DeFi 與全球監管衝突加劇,專家倡「政策程式碼化」重建金融秩序

DeFi 與全球監管衝突加劇,專家倡「政策程式碼化」重建金融秩序 / Tokenpost

去中心化金融(DeFi)強調「去中心化」、「跨境性」與「可編程性」,這些特質與傳統以固定規則為基礎的監管框架產生根本衝突。傳統監管假設有中心機構負責資訊與控制,而 DeFi 則以去中心化網路與智能合約為核心,強調無需許可的操作方式。

根據韓國媒體《韓民族新聞》的報導,截至今年已有超過 600 億美元價值的加密資產鎖定在 DeFi 協議中。然而,多數國家對於如何定義與規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仍未建立明確標準。這樣的法律空白不僅限制創新速度,也削弱監管機構的可信度。

目前,許多立法者仍預設金融系統中存在中心化角色,進行如執照申請、財務審核與法律傳喚等傳統監管手段。但 DAO 的本質是沒有中心機構,並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化執行;資產可以在鏈上自由轉移,使大部分傳統規範難以適用。

以美國為例,監管機構正依賴傳統證券法對 DeFi 項目進行執法。不過法院在智能合約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方面,仍缺乏一致見解。當前法規設計難以即時追上技術快速演化的步伐。

因此,全球監管機構正嘗試更新監管策略。例如歐盟已推出加密資產市場規範(MiCA),限制如泰達幣(USDT)等穩定幣流通,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也對 DAO 者及參與者採取行動。此外,懷俄明州則通過法案,將 DAO 正式視為企業法人。

儘管如此,這些舉措大多仍停留在有限且事後的執行階段,對實際難題的解決效果有限。許多項目的早期開發者因不確定性放緩開發腳步,資金則因監管疑慮而靜觀其變,整體發展陷入「監管追趕創新」的困境。

為解開這個循環,有專家提出「政策程式碼化」(Policy-as-code)概念,即將監管規則直接寫入 DeFi 協議本身,藉由軟體實現法規功能。例如,模組化的借貸合約可以依據使用者所屬法域,自動套用相應的合規模組;DAO 的資金也應能在產生納稅義務時,自動提交稅務資料;穩定幣協議則可透過零知識證明或鏈上認證,直接執行制裁名單維護。

目前已有部分項目開發具備隱私保護機制的鏈上合規工具,也有項目導入限制訪問的架構設計;大型中心化交易平台也正研究如何引入符合 DeFi 性質的合規工具。

從市場角度來看,「內嵌法規」的設計可降低 DeFi 潛在風險,提升法律清晰度,進一步吸引傳統資金與使用者進入。從開發者角度而言,法規模組化可如介面元件般應用,開發時即考慮對應區域法規要求,也能彈性更新應對新法。

這意味未來 DAO 發行的代幣是否屬於「證券」將不再仰賴猜測或昂貴訴訟辨認,是否需要申報或接受執法也能透過程式邏輯自動處理,讓所有參與者不再受限於傳統法律詮釋。

但我們也不可忽略其中的風險。程式碼雖具自動化優勢,仍可能被駭入;合規模組也可能隨時間失效或操作錯誤。民主治理機制與系統升級能力,仍是確保永續與安全的關鍵。不能因規範被程式化而忽略公眾監督責任,否則反而削弱信任、阻礙 Web3 的傳播與成長。

當前,我們站在岔路口 —— 若能重建 DeFi 與法律之間的互通機制,可望邁向一個更加「包容」、「高效」與「透明」的金融生態系;若持續缺乏清晰與妥善設計的政策,則只會導致法律灰區擴大、資本流出與產業信心崩壞。

未來的監管應朝向模組化、靈活化、新型化發展,而最佳途徑將會是「以軟體管理軟體」,也就是將規範轉化為程式語言,與去中心化架構自然整合。這不只是技術策略,更將是新金融秩序建立的根本。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主打文章

瑞波幣(XRP)強勢攻上3.4美元、劍指4.7美元!技術面蓄勢待發

以太坊(ETH) Gas 上限擬升至 4,500 萬單位,主網擴容邁出關鍵一步

比特幣(BTC)原地踏步 山寨幣強勢表現掀起新一輪輪動交易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