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比特幣(BTC)正邁向制度化資產:與華爾街連動加深,引發生態分裂隱憂

比特幣(BTC)正邁向制度化資產:與華爾街連動加深,引發生態分裂隱憂 / Tokenpost

比特幣(BTC)正快速嵌入傳統金融體系。儘管它最初以「去中心化」和「資產自主性」為核心精神,但根據近期分析,當今的比特幣已逐漸轉型為一種「宏觀資產」,其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走勢及市場情緒的變化高度相關。隨著愈來愈多來自機構的資金流入,比特幣獲得了更多的信任與流動性,但也更頻繁地暴露於「傳統金融體系壓力」之下,成為風險資產的一部分。

根據報導,目前長期持有者對於比特幣波動性下降表示樂觀,然而短線交易者則對其難以預測的收益表示沮喪。特別是在大量機構投資人參與之下,比特幣對美國經濟數據、美聯儲(Fed)的利率決策以及美元強勢等因素,變得相當敏感。投資人已難以再見到比特幣過去那種獨立於外部市場而自行形成的價格趨勢了。

自 2018 年以來,比特幣的結構性轉變已有明確跡象。其與標普 500 ETF(SPY)、那斯達克 100 ETF(QQQ)之間的「正相關性」日益明顯,與美元指數(DXY)則展現「負相關性」特徵。簡單來說,在科技類資產主導的市場結構中,比特幣已成為典型的「高增長資產」。當美元走強時,比特幣價格傾向下跌;當市場流動性充足時,其價格反彈力道更強,這樣的連動性已成定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場研究聚焦在比特幣與「高收益債券利差」(HY OAS)之間的聯動關係。所謂 HY OAS,是投資人對高風險公司債所要求的超額報酬,其擴大通常象徵信貸市場的不穩定。而比特幣目前與該指標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意味著當信貸風險升高時,比特幣價格下跌的幅度可能更大,顯示其作為「高β風險資產」的特性日益明顯。

評論:這種和傳統市場愈發緊密的關聯,雖為比特幣帶來更多主流關注與機構支持,卻同時無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統性風險敞口。比特幣正逐步失去作為「避風港」或「價值儲存工具」的獨立屬性。

此外,伴隨著保管機制日趨集中、交易生態更偏重機構化操作,比特幣原本「自我託管」(Self-custody)的核心理念也受到挑戰。部分專家擔憂,這種結構性轉變最終可能引發比特幣生態的「雙元化」,也就是:

- 一種是與監管相容、迎合機構投資的「制度化比特幣」;

- 另一種則是強調抗審查性與個人主權的「原始比特幣」。

這種文化與生態的分裂,恐削弱比特幣過去賴以建立信任的價值主張,包括其中立性與去中心化宗旨。

評論:當守舊與創新、抗審查與合規投資在同一條鏈上交戰,比特幣的未來將面臨何種走向?是否能繼續在充滿規則與壓力的「華爾街時代」當中,堅守其最初的願景與使命,將會是整個產業未來的重要觀察指標。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