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ETH)共同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近日明確表達對於以太坊第二層(Layer 2,簡稱 L2)解決方案的設計方向,他強調開發團隊應充分利用以太坊主鏈(Layer 1,簡稱 L1)所提供的「安全性」與「資料可存取性」,而 L2 則應專注於「排序器(sequencer)」與「產證者(prover)」等最基本職能,避免過度複雜的功能整合。
根據布特林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其 X(前 Twitter)帳號所發表的貼文,他指出:「最理想的 L2 發展方式,是最大化運用 L1 的安全性、抗審查能力、資料存取性,同時使 L2 的邏輯保持盡可能精簡。若底層基礎健全,僅有一個產證者(prover)便足以支撐整體運作。」他進一步指出,這樣的設計讓開發者有機會在以太坊架構上,重現過去 2010 年代企業區塊鏈嘗試未果的模型。
這項簡化策略背後不僅僅是為了提升開發效率,布特林認為,透過這種設計可兼顧「擴展性」與「去中心化」,進而解決長期困擾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問題。他補充,即使 L2 出現問題,只要架構妥善,L1 仍能保障使用者資產不受影響,凸顯整體系統在「用戶資安」與「可恢復性」方面具備堅強韌性。
對此,區塊鏈社群反應不一。部分支持者認為布特林的主張有助建立以 L1 為信賴基礎的簡潔 L2 架構,提升整體穩定性與信心;不過,也有聲音擔憂,過度壓縮 L2 的功能恐限制創新空間。然而,整體而言,業界對以 L1 為核心設計思維的共識正在逐步形成。
評論:這次布特林的公開立場,不只是技術方向建議,更可被視為其對「以太坊 Web3 生態未來定位」所提出的願景。倘若 L2 開發者廣泛響應此倡議,以太坊有望憑藉高度信任與彈性,發展為去中心化金融世界的基礎設施。
關鍵詞:以太坊主鏈、第二層解決方案、安全性、資料存取性、排序器、產證者、用戶資產保護、Web3 生態、去中心化金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