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格局正迎來劇烈轉變。根據當前趨勢顯示,傳統金融體系開始出現裂痕,穿著西裝的華爾街精英,正逐步將主導權交棒給建立在智慧合約之上的 Web3 去中心化網路。過往以歷史與權威著稱的證券交易所,現正逐漸被 24 小時不停歇的加密貨幣交易池所取代。就如同網際網路曾推動資訊民主化,區塊鏈正在加速「所有權的分散」與「金融權力的重新分配」。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演進,更是對全球金融體系徹底重構的「激進改革前奏」。
全球股票交易所已有逾 400 年歷史,自煙霧瀰漫的阿姆斯特丹咖啡館走入現代自動化電子交易平台。但加密貨幣市場的出現,正在這段演化脈絡上寫下新篇章。比起仍受限開盤與收盤時間的股市,加密資產市場則「全年無休、全天候交易」。以美國為例,普通股市投資者每日僅能參與 6.5 小時,但機構投資者卻可在清晨 4 點至晚間 8 點,參與長達 13.5 小時的交易。
「市場公平性」始終是投資人關注的議題。2023 年 6 月,線上券商羅賓漢(Robinhood)擴大交易時段,允許用戶每日增加 6.5 小時的交易時間,場外交易量也因此倍增。然而,這樣的機制仍非真正即時,所有訂單仍必須等待下一交易階段才能執行,與加密貨幣市場「24/7 隨時交易」的效率相比,仍顯得有限。
交易時段受限,也引發了一種被稱為「夜間效應(Night Effect)」的特殊策略。簡單而言,若在美股收盤後(下午 4 點)買入股票,並於次日開盤(上午 9:30)賣出,過去 30 年內可創造超過 1,100% 的收益;但反方向於早上買入、下午賣出,總報酬率卻不到 100%。這項現象反映出,企業通常在收盤後發表財報,而重大經濟新聞也多於夜間發布,使得散戶只能在市場休市時「被動觀看價格劇烈波動」。
評論:這樣的市場制度無疑加劇了不同投資人間的資訊與交易不對稱,對散戶尤為不利。
在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中,每個參與者應享有平等機會。然而,目前金融市場仍由不對等的交易時段、分級准入門檻與老舊基礎設施所構成,明顯更有利於大型機構投資人。在 Web3 為代表的「無夜晚時代」,即 24 小時不間斷運作的去中心化市場中,這種「失衡的競技場」正逐漸瓦解。
新技術正打造一套「永不停歇的資本流動機制」,徹底拆解傳統金融設下的藩籬。不論用戶身處哪個時區、來自何種背景,在數位資產交易環境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正逐步消失。從亞太、歐洲到美洲總有市場運作中,當真正實現分散式金融替代傳統體系之時,「資金將無需再沉睡」。
結語:加密貨幣、市場去中心化、24 小時交易,正加速重塑傳統金融結構,使每位參與者都得以在全球市場扮演主動角色,而不再受到制度設計所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