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Lookonchain 的追蹤資料顯示,在比特幣(BTC)於本月創下歷史新高、突破 12 萬 3,000 美元後,南亞內陸國家不丹王國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根據該分析公司報導,不丹政府於近四日內分批拋售了 512.84 枚比特幣,估算獲利達 5,947 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18.3 億元。然而,即便如此出售,其持幣總量仍達 11,411 枚,比特幣資產總值約 18.1 億美元,展現其深厚的持倉實力。
不丹此舉,被外界解讀為非單純獲利了結,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財務調度」。政府過去幾年便在比特幣行情轉強時逐步實現利潤,其做法展現出在維持長期持幣的同時,也靈活運用加密資產以應對潛在財政需求,降低市場波動對財政造成的風險。
國營投資機構「不丹控股與投資公司(Druk Holding and Investments, DHI)」自 2019 年起,便依靠該國豐富的水力資源展開綠色比特幣挖礦計畫,強調「可持續性」與「高獲利」並行的策略,形成不丹獨樹一幟的「綠色比特幣方針」。這種以環保能源為基礎的挖礦模式,使其在國際間被視為兼顧環境與財務管理的模範案例。
與其他國家的比特幣策略相比,不丹走出一條平衡之路。舉例來說,德國曾大規模拋售其持有的 5 萬枚 BTC,錯失合計約 20 億美元潛在獲利;而中南美洲的薩爾瓦多則採絕對長期持有策略,無論市場走勢,其政府皆不賣出任何一枚。而不丹政府與 DHI 則採取「持有-挖礦-出售」三者並進模式,取得部分收益的同時,也仍握有逾萬枚 BTC,加上以太幣(ETH)、幣安幣(BNB)、Polygon(MATIC) 等多個加密資產,展現其資產配置多樣化。
有分析指出,此次變現行動或許也是為了短期內籌措現金,用於推動國內發展計畫。透過在幣價高點合理售出部分資產,不丹得以同時維持長期配置不變,並確保流動性充分。這種「綜合資產配置」思維,也為全球央行在數位資產持有策略上帶來啟發。
評論:不丹政府的做法,顯示「加密資產並非只能長期持有或快速炒賣」,其靈活調度模式提供各國實際的操作範例,也符合今日市場對國家級數位資產治理的期待。
不僅如此,不丹正密集部署加密貨幣收入的再投資計畫。例如與新加坡區塊鏈基礎設施企業 Bitdeer 合作,進一步深化當地礦場建設,同時也興建包括「格勒普正念城市」在內的數位治理實驗專案,展現其對 Web3 及未來型國家治理的深入佈局。
總體而言,此次不丹於比特幣高點時選擇「適時獲利」,而非「高價全部清倉」,所體現出的不僅是成熟的國家資產管理模型,也是一種具備遠見的數位經濟政策。其案例或許值得其他擁有加密資產的國家加以借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