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BTC)領漲加密貨幣市場、價格屢創新高的背景下,部分代幣表現卻相對低迷。根據韓媒報導,截至 11 日(當地時間),比特幣突破 11.8 萬美元(約新台幣 164 萬元)創下歷史新高,以太幣(ETH)、瑞波幣(XRP)、卡爾達諾(ADA)亦均出現雙位數漲幅;相較之下,主打手機挖礦模式的加密貨幣「派幣(PI)」僅上漲 2.2%,仍停留在 0.50 美元以下價位,顯得格外疲弱。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造成派幣漲幅受限的主因包括「流動性不足」、「去中心化程度不明」與「投資者信心低落」等結構性問題。一位在社群平台 X 上具有影響力的分析師表示:「派幣的生態系統目前受限於少數團隊掌控,欠缺去中心化屬性,這使得外部資金難以進入。」事實上,PI 價格不久前曾在兩個月內暴跌超過 70%。
此外,「代幣供應壓力」也被視作另一項拖累價格的要因。根據官方計劃,未來一個月內將有超過 2.15 億枚 PI 釋放至市場,其中僅 7 月 11 日當天就有 1,330 萬枚解除鎖倉。這些新增流通的派幣增加了潛在拋售壓力,可能對價格造成進一步打擊。
同時,派幣在各大「中心化交易所」的存量也正在急速上升。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10 日,各交易所總計掌握派幣高達 3.76 億枚;僅一天後,即新增約 400 萬枚,使流通量增至 3.814 億。以 Gate.io 為最,大約控制 1.78 億枚,其次為 Bitget,持有量達 1.337 億枚。評論:交易所持幣暴增意味著短期內大規模出售的機率升高,對派幣價格形成額外壓力。
專家普遍認為,若要扭轉當前頹勢,派幣團隊需優先處理上述結構問題。具體方案包括導入「代幣銷毀機制」、公布更明確的「去中心化路線圖」等。不過,評論:目前官方並未釋出實質性政策或進一步行動,市場情緒仍充滿觀望與不安。
曾經因宣稱由用戶社群共同建設、以及可透過手機免費挖礦而備受關注的派幣,市值一度衝上 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56 億元),擠進市值排行榜第 40 名;如今已跌落至第 38 名。相較其他主流加密貨幣,其「投資報酬潛力」日益遭質疑,削弱其市場吸引力。
業界普遍共識指出,若欲實現派幣生態系統的長期成長,不僅需改善短期供需關係,更必須同時重建用戶與市場的信任基礎。只有當治理透明度與實用性同步提升,派幣才可能恢復往日聲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