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比特幣(BTC)錢包地址出現異常交易,引發社群質疑是否與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有關,進一步甚至出現「中本聰的比特幣可能被駭」的疑慮。不過,Ripple技術長(CTO)大衛·史瓦茲(David Schwartz)針對此事件發表分析,為外界擔憂降溫。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7 月 1 日(UTC 時間)凌晨 0 時 30 分,一筆來源可疑的比特幣交易被觀察到,其交易中包含一段 OP_RETURN 留言:「我們已取得這個錢包及其資產的控制權」。此訊息來自一個採用早期 P2PKH(Pay-to-PubKey-Hash)格式的地址,引發外界聯想這筆資金可能與中本聰的地址有關。目前推測中本聰名下的比特幣尚有約 100 萬枚未曾移動,按市價計算,相當於 1,390 億元台幣。
對於這起爭議,史瓦茲在 X(原 Twitter)上提出兩種可能性。其一,這可能是某人試圖宣稱對某個錢包擁有控制權,藉此進行資金「清洗」。其次,也有可能是這些老舊地址的公開金鑰或 nonce(隨機數)生成過程曾使用弱加密,導致第三方能夠推導出私鑰並嘗試索回遭遺棄的資產。儘管兩種情況皆存在可能,但史瓦茲強調,目前並無任何證據顯示比特幣的核心密碼技術遭到破解。
此外,根據目前掌握的情報,中本聰擁有的錢包並未出現資金移動的跡象,因此部分加密社群認為,這次的「駭客入侵說」不過是基於附加訊息的誤導性假設而過度渲染。過去在加密貨幣市場,也曾出現以虛假訊息帶動市場恐慌的情況,這提醒投資者需更加謹慎看待此類傳言的真實性。
此次事件的核心,不在於比特幣本身的「安全性問題」,而是凸顯早期某些錢包生成流程存在加密強度不夠的風險,例如重複使用公開金鑰、低品質隨機數產生等長年已知的漏洞。但這些技術問題與目前的比特幣加密機制並無直接關聯。換句話說,所謂的「中本聰錢包遭駭」論點,缺乏充足的技術依據。
評論:這起風波再度顯示,即使在加密貨幣已逐漸邁向成熟的當下,沒有實質證據支撐的謠言仍有可能牽動市場情緒。比特幣作為最大去中心化加密貨幣,其安全架構至今未遭破壞。投資者應重視基礎建設的穩健性,而非受限於短期的恐慌波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