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定後,全球金融市場情緒轉趨樂觀,進一步拉抬了投資人對比特幣(BTC)等風險資產的信心。作為跨越國界的數位資產,比特幣在此類「政治事件」中再次彰顯其去中心化的特質。然而,在表面利多的背後,多方卻開始關注潛藏的「政策結構矛盾」,即加密貨幣或正成為權力集中與利益導向的工具。
根據多方觀察,加密貨幣的本意是要打破傳統金融制度的封閉性,將金融主權託付大眾,特別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比特幣被視為「金融解放」的象徵。但如今情勢變化,隨著政治勢力與資本的深度介入,加密產業可能正在偏離初衷,甚至成為既得權力的延伸工具。
以川普總統近期的行動為例,他所領導的行政團隊密集鬆綁對加密產業的監管,其中,「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這家與川普家族有關聯的企業,被認為明顯受惠於這波「監管寬鬆潮」。該公司不僅推出專屬的穩定幣與數位代幣,還趁勢擴張業務;同時,美國司法部亦在此期間宣布停辦部分加密犯罪調查單位,終止追查資金洗錢與詐欺案,令外界譁然。
監管機關與公民倡議團體對「利益衝突」問題提出警告,指出川普總統口中的「加密貨幣自由化」恐怕只是為特定企業與利益關係人量身打造的政治操作。在此背景下,市場上接連出現與川普及其政治立場掛鉤的「主題型代幣」,也引發人們擔憂:加密貨幣是否已成為分析「忠誠度」與政治立場的工具。
WLF 日前宣佈縮減 20% 的股權,引發市場關切川普家族是否欲與企業「切割」;然而,該公司早已趁勢建立獲利模式,吸引大筆資金進場。對照之下,原本應該掌握金融自主權的一般大眾,卻仍被制度性壁壘和資訊不對稱所邊緣化。所謂的「金融解放承諾」,在封閉的權力網絡中形同虛設。
評論:這樣的趨勢意味著,加密貨幣與其原本追求的公平與去中心化精神,似乎漸行漸遠。其本應為金融體系外「未被銀行服務者(unbanked)」帶來真正選擇權,如今卻可能複製另一種形式的「不平等結構」。
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加密貨幣的價值定位。比起作為投資標的,更具意義的應是其「生活應用場景」:例如透過區塊鏈節省匯款手續費,或在本國貨幣暴跌時,利用穩定幣維持財產價值。唯有這類「貼近日常生活的解決方案」,才是真正實踐「去中心化」的開端。
川普總統雖以「創新」與「自由」為名推進政策,但實質上不排除僅是以數位化的方式,重構傳統權力結構。若欲讓加密產業重拾初心,真正成為改善民眾生活的工具,而非「加固舊有特權」的工具,產業與政策制定者便應朝著原點——真正的全民金融自主權——回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