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企業對比特幣(BTC)的大舉投資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但部分專家警告,這波熱潮可能已透露出「過熱」的訊號。根據《ETF Store》總裁奈特·傑拉奇(Nate Geraci)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平台上的評論,他認為越來越多企業在對待比特幣的方式上過於簡化,「若企業僅將比特幣視為可持有資產而非實質工具,這是令人警惕的現象」。
傑拉奇進一步指出,若企業能夠藉比特幣擴展商業模式或強化財務結構,這樣的策略是正向發展;但若僅僅透過購買比特幣來美化資產負債表或刺激股價,則可被視為「財務工程」的操作。他表示:「若風險管理到位,企業持有比特幣是合理的;但若唯一目的僅是持有,它就不是一種長期策略,而只是投機工具。」
近期多家國際企業積極擴大其比特幣投資規模,引發市場關注。根據資料顯示,法國區塊鏈集團近期額外購入 116 枚比特幣(約新台幣 1.6 億元),日本的 MetaPlanet 也進帳高達 2,205 枚比特幣(約新台幣 306 億元)。瑞典的 Hilbert Group 宣布將投入 2 億瑞典克朗(約新台幣 26.8 億元)至比特幣;而亞洲以外地區也快速跟進。
例如,中國的 Addentax Group 近期簽署價值約新台幣 1,807 億元(13 億美元)的「條件性合約」,計劃收購多達 12,000 枚比特幣。英國的 Coinsilium 則透過關係企業 Forza 展開比特幣買入行動;加拿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Mogo 表示計畫曝險至價值新台幣約 69.5 億元(5,000 萬美元)的加密資產。更令人意外的是,專注於金礦探勘的 Haman Gold 也透過股票發行來獲取比特幣。
資料顯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企業所持有的比特幣總量可能達到 245,510 枚,是同期 ETF 流入量的兩倍以上,甚至為 2024 年上半年企業購買量的四倍,總價值高達新台幣 3,416 億元(約 246 億美元)。
市場對此現象的看法分歧。一部分投資人將此視為企業信心的體現,認為是加密市場的「強勢信號」;然而,也有包括傑拉奇在內的專家警告,如果企業只是將比特幣列入財務報表,卻無實質策略支撐,反而會誤導投資人。他提醒,「擁有比特幣」並不等於企業具備有力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評論:隨著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交界線日益模糊,若企業能探索超越持有層面的實質應用,例如建立區塊鏈基礎架構、開發實用產品或增進用戶價值,將有機會從投機性操作中脫穎而出,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比特幣逐步進入企業資產管理工具的主流定位,市場正密切觀察這些企業是否能從單純的資產配置邁向對區塊鏈生態系統的積極參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