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Whale Alert 的追蹤,近期有 6 個自中本聰時代開始沉睡、長達 14 年未曾啟用的比特幣(BTC)錢包,在短短 24 小時內同步啟動,總共移動了高達 60,000 枚比特幣,按目前幣價估算約相當於新台幣 834 億元。這一異常舉動迅速引發市場關注,加密貨幣社群對此議論紛紛,包括「內部資產重整」、「駭客行動」以及「長期持有者轉移資產」等多種可能性被提出。
根據 Whale Alert 的數據顯示,這 6 個包含 10,000 BTC 的錢包,自 14.2 至 14.3 年前最後一次交易後即陷入沉寂,其中一個地址曾短暫擁有超過 200,000 枚比特幣,規模可列入史上前五大比特幣地址之一。這次的資金大規模移動,格外引起投資者警覺。
Coinbase 產品總監康納·格拉根(Conor Grogan)表示,此次比特幣轉移「極不尋常」,並推測這些比特幣可能來自 2011 年一位礦工的大量挖礦所得。他在社群平台評論指出,這些地址的交易特徵顯示出 180 筆來自 2011 年的挖礦獎勵被整合後移動,部分地址當時已為業內熟知的大型錢包。他也不排除部分資金可能轉入交易所的冷錢包。
根據鏈上數據分析機構 Lookonchain 的分析,這批錢包的主人極可能是業界俗稱的「比特幣 OG」(意指最早期的持有者),曾在 2011 年 4 月至 5 月間,將 80,009 枚比特幣分散保存在 8 個地址中,此次其中 6 個地址共釋出 60,000 BTC,剩餘 2 個則仍未動用。
評論:雖然目前比特幣價格尚未出現明顯波動,但這筆超過十年未動的「古老比特幣」突然甦醒,無疑再度凸顯區塊鏈的透明性與匿名性兩面性衝突,並可能對短期市場穩定性造成潛在壓力。對於交易者而言,這類大型資金的異動可能成為市場波動的前兆,值得持續關注。
投資界仍在討論這次行動是否意味著「獲利了結」或「資產轉置等保守操作」。但無論動機為何,大型長期地址的同步啟用都對市場心理形成壓力,也突顯了比特幣流動性在特定時間可能面臨的劇烈變化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