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JPM)計畫推出與比特幣(BTC)價格掛鉤的槓桿型結構化商品,引發部分比特幣社群與加密貨幣企業「Strategy」支持者的強烈反彈。他們指控該公司意圖透過炒作「恐懼、不確定與懷疑(FUD)」言論,打壓市場並削弱現有加密資產持有型企業的競爭力。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示文件,這項商品預計於 2025 年 12 月推出,並於 2028 年 12 月到期。其為一種應用 1.5 倍槓桿的比特幣連動「結構化票據」,可在 BTC 價格上升時獲得放大收益,但若價格下跌,損失也將同步擴大,具高風險特性。與現行企業導向的比特幣持倉策略相比,摩根大通此次的產品提供了不同的投資切入點。
根據 Cointelegraph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比特幣倡議者對此反應激烈。他們指出,摩根大通逐步進入加密領域,正與目前掌握大量比特幣的企業形成競爭關係。而在推出該槓桿商品的同時,公司公然透過市場訊號打壓如「Strategy」等公司的社會觀感與信任度,構成間接攻擊。
評論:比特幣社群的擔憂反映出傳統金融機構與 Web3 原生企業在資產策略與市場定位上的競爭與摩擦。摩根大通雖推出創新型產品以擴展市佔率,但此舉也可能促使去中心化社群對中心化金融平台產生更深疑慮。
此外,部分產業觀察者也指出,此次發行動作象徵傳統金融機構主動擴展其在數位資產市場的影響力,並轉向以結構化收益產品取代單純持幣策略。企業不再僅將比特幣視為「庫藏資產」,而視其為可結構化與商品化的收益資源。
評論:這種方式雖能吸引更多風險承受能力高的機構投資者,但亦可能加深市場波動性與資訊不對稱風險。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在追求高報酬的同時,也應更重視潛在虧損的可能性。
隨著摩根大通日益活躍於加密金融市場,傳統金融與加密原生企業間的權力重構態勢或將持續升溫。未來數月內,此類高槓桿加密商品及其對市場的長遠影響,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