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公司 Glassnode 的統計,過去兩年中,比特幣(BTC)與泰達幣(USDT)在交易所呈現明顯的「反向關係」。當比特幣價格上漲時,泰達幣往往從交易所大量移出,顯示出投資人傾向在價格高點實現獲利,進而出場。
根據 Glassnode 於 8 日(當地時間)透過 X(原 Twitter)分享的圖表,該分析涵蓋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4 月間的數據。當市場投資情緒高昂,泰達幣每日平均從交易所淨流出金額達 1 億至 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46 億至 292 億元。這樣的流出規模通常被解讀為市場獲利了結行為加劇的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 10 月比特幣價格觸及短期高點 12 萬 6,000 美元(約新台幣 1,846 萬元)時,當時泰達幣的 30 日移動平均淨流出金額超過 2 億 2,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22 億元)。隨後,隨著泰達幣淨流出趨緩、轉為淨流入,市場拋售壓力也隨之下降,投資情緒轉趨穩定。
評論:此一現象顯示,泰達幣在交易所的流動趨勢與比特幣價格走勢具有高度關聯,能作為研判市場氛圍與投資人動向的重要參考。單憑穩定幣的資金流向,便足以幫助市場參與者間接觀察整體風險情緒變化。
分析總結指出,當泰達幣淨流出規模擴大,往往代表資金出逃、價格可能面臨壓力;反之若轉為淨流入,可能形成具吸引力的低接機會。因此,留意交易所中穩定幣的資金動態,對加密貨幣交易者而言具有策略性意義。
關鍵詞:比特幣、泰達幣、資金流、穩定幣、Glassnod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