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在 2025 年突破 1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00 萬元)關卡,不僅展現驚人漲幅,更象徵其從「投機資產」蛻變為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戰略資產」。今年整體加密貨幣市場風格轉變,拋開過往過度熱絡的短期投資期待,改以長期資產配置、基礎建設升級與政策制度建構為發展主軸,推動市場朝向「質」的提升邁進。
根據 The Block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2025 年正式進入「機構投資人主導」的比特幣需求時代。透過比特幣現貨型上場指數基金(ETF)的普及,全球的退休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以至於大型企業財務部門,紛紛將比特幣納入資產組合,日常的 ETF 資金流量甚至已成為評估市場信心的風向指標之一。與過去槓桿與投機驅動的牛市不同,本輪行情由穩健且規模龐大的機構資金所主導,呈現漲勢溫和、風險控管良好的特徵。
銀行業方面,使用自有資產購買比特幣的趨勢也逐漸浮現。義大利最大銀行「英特薩聖保羅銀行」(Intesa Sanpaolo)於今年 1 月以近 100 萬歐元(約新台幣 3,400 萬元)購入比特幣,象徵傳統金融業正式開啟資產配置的初步實驗。一些國家甚至開始探索以國家層級建構「比特幣儲備資產」的政策可能性。
川普總統於 3 月 6 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設立名為「戰略比特幣儲備基金」(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的官方資產庫,主要依據為由政府機關查扣的比特幣進行活化運用。另據報導,捷克中央銀行則正在評估是否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官方準備資產清單內。
在產業發展方面,能源企業與比特幣礦商的合作模式更為深化。透過共享電力基礎設施,不僅提升供電穩定性,也有助於將閒置電力轉化為利潤,開啟比特幣挖礦與電網現代化的「雙贏新局面」。
另一方面,穩定幣也迎來規範化元年。"GENIUS 法案"於 7 月 18 日正式生效,首度從聯邦層級建立對支付型穩定幣的統一監理架構。法案明確將支付型穩定幣定義為「非證券資產」,並要求發行機構必須取得聯邦單一許可證,方能以「一比一儲備」方式發行穩定幣;儲備資產僅限於現金或短期美國公債等高流動性、低風險標的。
此外,發行機構還需符合資本金充足、流動性充裕與風險管理機制等標準,並須定期公開儲備構成內容。此法案不僅回應過往市場對穩定幣「影子銀行化」的顧慮,也為數位資產支付體系建立制度性地基。
評論:比特幣逐漸擺脫「數位黃金」的框架,正朝「數位主權資產」的定位前進。主權國家與傳統金融在建構共存的數位資產體系,為全球金融秩序帶來新可能。
回顧 2025 年,加密產業呈現出三大關鍵轉變:比特幣的「制度化」、穩定幣的「合規化」,以及實體資產的「鏈上化」,展示出加密經濟與實體經濟逐步融合的趨勢。比特幣不再僅是個人投資標的,更是國際金融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