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近期略為回調,引發散戶投資人「逢低買進」的情緒。然而,過往市場數據顯示,這種樂觀心態反而往往成為價格持續下跌的前兆。專家提醒,真正的市場底部通常是在「恐慌」中形成,而非群眾蜂擁而入的階段。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截至 24 日(當地時間),比特幣從 115,000 美元(約合新台幣 1,595 萬元)小幅下跌至 113,000 美元(約合新台幣 1,567 萬元)左右。隨著價格下探,社群媒體上開始充斥「現在是購買時機」的聲音。不過,鏈上分析機構 Santiment 發出警示,指出過往經驗中,當散戶因「錯過恐懼症」(FOMO)而積極進場時,價格反而更可能持續下滑。
Santiment 表示,真正的「買點」往往是在投資人普遍感到恐慌、不期待反彈之時出現。也就是說,當市場情緒由 FOMO 轉向「恐懼、不確定與懷疑」(FUD)的階段,才是反彈行情的起點。這也顯示出,心理底部與技術底部往往並不同步。
技術分析師 Ali Martinez(阿里·馬汀內斯)則援引 TD Sequential 指標指出,目前比特幣再度出現「賣出訊號」。此技術指標過去幾個月以來準確預測了今年 7 月 7%、8 月 13% 的跌幅,以及 9 月和 10 月初的短期反彈與隨後回調。馬汀內斯呼籲投資者持續保持謹慎,因為若延續此前的走勢模式,短期內仍可能進一步下探。
另一位分析師 Doctor Profit(博士·普羅菲特)也對市場前景抱持悲觀看法。他指出外界對於聯準會(Fed)結束量化緊縮(QT)的解讀過於樂觀。Doctor Profit 表示,QT 結束並不等同於立即展開量化寬鬆(QE),當前的市場流動性短缺狀況可能持續惡化。
他進一步警告,美國拆借市場(Repo Market)的流動性壓力甚至比 2019 年更加嚴重,資金運作幾近停擺。在這種情況下,聯準會恐怕需要出現新一輪「金融危機」的觸發事件,才可能真正啟動 QE。他強調:「目前的政策僅是維持貨幣系統運行的最低維護動作,並非實質寬鬆。」他也表示,在當前環境下,已對股票與比特幣市場都維持「賣出」立場。
評論:當前比特幣市場正面臨典型的「散戶買盤與宏觀流動性斷層」對立格局。雖然尚未排除短期持續走跌的可能性,然而地緣政治風險或聯準會政策轉向,可能將成為行情反轉的關鍵。對於投資人而言,在此階段更應避免盲從情緒波動,採取冷靜的分析判斷更為關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