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以太坊(ETH)面臨 MEV 攻擊風險,BTE 技術成加密記憶池關鍵解方

以太坊(ETH)面臨 MEV 攻擊風險,BTE 技術成加密記憶池關鍵解方 / Tokenpost

在區塊鏈網絡中,一直以來被視為優勢的「交易透明性」,現今卻轉化為潛在的安全威脅。根據韓國媒體報導,由於區塊鏈交易在確認與上鏈前,會暫時暴露於「記憶池(mempool)」中,這段公開的訊息可被有心人士利用進行「最大可提取價值(MEV,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攻擊。為應對這項結構性弱點,研究人員正關注一項新興技術:「批次門檻加密(Batched Threshold Encryption,BTE)」,希望能借此打造更堅固的交易隱私防線。

BTE 是「門檻加密(Threshold Encryption)」的進階應用,該技術要求多個協作者共同參與、才能解密特定資料,提升資料保護層級,同時避免單點控管的風險。相較於早期的試驗性系統,如 Shutter 等,BTE 致力於跳脫原型概念,嘗試邁向實用的協作交易保密機制。

該議題在以太坊(ETH)生態系中尤為敏感。以去年 10 月 10 日發生的「閃電崩盤」事件為例,駭客藉由 MEV 漏洞,從市場中抽取了約 29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03 億元)的資金,且操作複雜,包含超過 200 筆子交易的串聯,而據統計,當時約有 32% 的 MEV 活動透過礦工與私有中繼(private relay)方式進行,導致實際數據難以全面掌握。

為遏止類似攻擊模式,開發者提出「加密記憶池(encrypted mempool)」的架構。透過此方法,交易資料在正式上鏈前將維持全程加密,外部方無法提前窺探內容。該系統同樣運用「門檻加密」,讓多數持鑰者共同解密,與早期的多簽(multisig)方案概念相似。

然而,傳統門檻加密技術面臨「擴展性」的難題——每筆交易需單獨解密,再將結果傳回鏈上,容易引發通訊瓶頸,影響網絡效能。此處正是 BTE 發揮優勢之處,它允許操作節點針對整批交易生成可一致解密的金鑰,即使處理規模擴大,系統穩定性及效能仍能維持相對水準。

評論:BTE 作為新銳加密機制,不僅可能成為區塊鏈交易加密的下一個標準,也為去中心化架構導入更智慧的資安解決方案。儘管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但未來若成功實作,其對整體加密貨幣生態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將帶來重大轉變。

關鍵詞:記憶池(mempool)、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加密記憶池、批次門檻加密(BTE)、門檻加密(TE)、交易隱私、以太坊(ETH)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