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分析師 Willy Woo(威利·烏)警告稱,下一輪熊市恐將呈現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格局。他指出,過往仍能以市場邏輯解釋的週期走勢,將受到「實體經濟循環階段」影響,導致更加嚴峻的下跌行情。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威利·烏表示,比特幣(BTC)長期以來的市場波動,主要受到「四年一度的區塊獎勵減半週期」,以及「全球 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結構性變化」影響。他說道:「各國央行大約每四年一次大規模擴張M2貨幣供給,正好與比特幣的減半週期相重合」。這種結構性關聯,曾經對加密貨幣市場的上升與下跌提供參考依據。
然而,他也指出,未來的走勢將由「實體經濟循環」主導,特別是潛在的「經濟衰退」可能將打破過往規律。他補充:「上一次的經濟衰退分別出現在2001年(網路泡沫崩潰)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發生在加密貨幣市場正式成形之前。若類似規模的衰退再度發生,比特幣是會如科技股一樣大幅走跌,還是會如黃金般承擔避險角色,將成為市場試金石。」
「評論」:此觀點提醒投資者,加密貨幣不再只是受內部技術驅動的獨立市場,更日益與全球經濟命脈緊密連動。
經濟衰退對加密貨幣的影響,並不只是簡單的價格波動。威利·烏強調,實體經濟走弱會導致「失業上升」、「消費減縮」、「工業生產放緩」、「整體流動性下降」等現象,進而壓抑加密貨幣需求。他警告說,當前數位資產已逐漸被納入主流金融體系,不能再與其脫鉤。
回顧歷史,2001 年網路泡沫破滅,美股兩年間大跌逾 50%;2008 年金融風暴來襲,S&P500 指數重挫 56%。相比之下,加密資產尚未真正經歷過完整的經濟衰退對市場的系統性衝擊。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定義,是否步入衰退,需考量包括就業率、個人所得、工業產出與零售銷售等四大數據。雖然 2020 年初疫情期間短暫衰退,但被視為非典型事件。目前,美國處於升息尾聲與經濟成長放緩的過渡期,雖無明顯衰退徵兆,但下行壓力仍存。
展望未來,在 2025 年上半年受到貿易關稅與地緣政治壓力影響,美國 GDP 成長動能已開始放緩,預估此趨勢將延續至 2026 年上半年。這種「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預期將進一步影響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風險性資產。
威利·烏的分析指出,加密市場正逐漸擺脫「孤島」定位,與「全球商業循環風險」產生實質連結。他認為,若未來出現真正的結構性熊市,勢必不再只限於技術回調,而是牽動整體市場資金流動的大格局轉折。
「評論」:投資者應意識到,加密產業已進入「與宏觀風險同步波動」的新時代,構建更完整的風險管理架構,或許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