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AI 財務代理人將改變加密貨幣資產管理?代理型金融正掀新革命

AI 財務代理人將改變加密貨幣資產管理?代理型金融正掀新革命 / Tokenpost

生成式人工智慧(AI)正迅速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從聊天機器人到心理諮商,無所不包;然而,當前仍少有聲音提出:為何不將 AI 用於解決複雜且重複性高的「個人金融事務」?我們說的不是僅止於常見的儀表板功能、智能理財工具,或去中心化金融(DeFi)應用,而是一種更進階的概念——「代理型財務(Agentic Finance)」。

這項理念或許聽來陌生,但其核心其實很直觀。過去,用戶進行加密貨幣資產管理時,需親手操作錢包、交易所、跨鏈橋接、代幣兌換等流程。如今,代理型 AI 可以讓用戶僅需設定明確目標,例如「這個月維持收支平衡」或「在不增加 Gas Fee 成本下,最大化穩定幣收益」,其餘諸如投資配置、橋接路徑選擇、手續費最適化等繁瑣步驟,皆由 AI 自動執行。

這不是要取代人類的財務決策權,而是打造兼具執行力與靈活性的「財務協調員」,協助用戶在高度碎片化的加密生態中,做出最合適的策略選擇。如今,大眾已習慣與 ChatGPT 進行深入對話或獲得心理建議,卻仍需手動點選各類按鈕來完成一筆簡單的以太幣(ETH)兌換,這樣的差異正凸顯出金融操作與 AI 應用間的「落差」。

目前的加密貨幣市場,彷彿仍停留在 2010 年代初期的網路論壇與銀行後台交織的混亂狀態中。使用者常需在 Coinbase、幣安(Binance)、MetaMask、Solana(SOL) 錢包與 Discord 群組等平台間來回切換。一筆交易不只要注意滑價(Slippage),還可能遇到手續費突漲、鏈上橋斷連或交易無故失敗等狀況。這類「複雜體驗」正是許多投資者在 FTX 崩盤後仍選擇繼續留在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主因之一——因為去中心化環境下的使用者體驗仍然相當糟糕。

若 AI 能夠自動理解與執行指令,例如「將我 ETH 資產的 20% 分配至低風險收益策略,若 USDT 脫鉤則即時重新配置」,那麼金融的真實門檻將大幅降低。在那樣的未來,競爭的焦點將不再是誰擁有最炫目、最數據導向的儀表板,而是誰能打造出最聰明的 AI 財務代理人(Agent)。

然而,現實仍相對滯後。儘管整體產業對 AI 技術抱有高度熱情,但加密金融應用中多數創新,仍停留在「電子表格程度」的使用者體驗優化上。當用戶可以大方向 ChatGPT 傾訴內心故事,卻無法安心讓 AI 代理將 1,000 美元(約新臺幣 3 萬元)從 USDC 換為 stETH,並加上 1% 滑價限制、碳排量考量等細節時,這凸顯的並非技術難題,而是「不願放權」的恐懼。

此一緩慢發展的主因,往往來自於監管不確定性與平台對於失去控制的擔憂。此外,風險也確實存在:若開發者草率推出未成熟的 AI 代理人,將可能對用戶造成損失。然而,過度回避未來,並不會阻止它到來。

當代理型金融逐步實現,用戶的忠誠度將不再屬於某個交易平台,而是依附於最值得信賴的 AI 代理人。我們將依據他們智慧程度與執行效率,來選擇協助自己在 CEX、DeFi 項目與多個鏈上資源之間協調配置資產的最佳工具。屆時,不再是「下載哪個 App」或「註冊哪個錢包」的選擇,而是轉向以代理人為核心所建構的新金融生態。

人們渴望能夠擺脫深夜起床點選跨鏈確認、為資金卡在橋上辯解給家人聽的窘境。他們不想再耗費心神於使用者介面操作,而是追求目標導向的金融成果。

我們必須承認,未來不屬於那些以為「更漂亮的儀表板」即可解決問題的公司。無論是當下流行的迷因幣(Meme Coin)、邊玩邊賺(P2E)模式還是與 AI 結合的新用例,這些都只是一時潮流。真正的突破,來自於擁有高自由度與高度執行力的代理工具,在大眾層面普及之時。

當然,也會有反對意見,例如質疑將資產交給 AI 代理人可能增加風險、擔心監管無法通過、或提出「人應該學會自行管理資產」的理想論。但這些聲音,在網路銀行、定期扣款系統、甚至演算法交易問世時也曾出現。

代理型金融的真正目的是不再讓使用者在 UI 中迷失,而是給予他們在策略思維上的空間。當金融行為變得如同打造 Spotify 播放清單般輕鬆直觀,使用者便能重新握有「財務主導權」。

誰率先擁抱這樣的未來,誰就能引領下個世代的金融浪潮。反之,仍困在儀表板迷思中的企業,只是甘於接受「痛苦本就是金融的一部分」的假象。一旦第一個值得信賴的 AI 財務代理人誕生,我們將再也無法回頭。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