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市場中廣為流傳的「4年週期論」正遭到質疑。根據比特幣衍生品交易所BitMEX共同創辦人亞瑟·海斯(Arthur Hayes)的分析,這一週期模型在當前的市場循環中可能已經失效。他在最近發布的部落格文章中指出,比特幣(BTC)價格的主要驅動力,已從過往的減半事件或機構入場,轉向「貨幣供給變化」,尤其是「美元與人民幣的流動性」才是真正的主因。
根據該篇文章指出,這已是比特幣發展歷程中的第四個主要週期,若單以時間推論市場走勢已不再準確。海斯表示:「過往牛市的結束往往不是因為時間點的到來,而是來自貨幣緊縮政策的實施」,例如聯準會聯邦逆回購(RRP)資金回收導致的流動性收縮,正是關鍵轉折。
他進一步指出,與過去相比,本輪循環的格局已截然不同。美國財政部近期從聯準會RRP工具釋出高達2.5兆美元資金,進一步擴張市場流動性;而川普總統主張貨幣寬鬆以刺激經濟,也成為支撐比特幣走勢的重要變數。此外,美國政府致力於放寬金融機構監管,鼓勵貸款擴張,也可能助長經濟過熱趨勢。
與此同時,美國聯準會儘管通膨率仍高於目標,卻仍有機會在年內再次降息。根據芝商所(CME)期貨市場的最新預測,10 月與 12 月分別降息的機率為 94% 和 80%,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將降息兩次」。
過往歷史數據亦支持海斯的觀點。第一次比特幣牛市搭上了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與中國信貸擴張,2013年底在收縮資金後結束。第二次「ICO牛市」則是2015年中國信用擴張、人民幣貶值所推動。第三次牛市發生在2020年疫情期間,主要依賴美元流動性,中國則並未扮演積極角色,最終於2021年底因聯準會政策轉向緊縮而結束。
海斯進一步解釋指出,在當前循環下,中國雖未主導比特幣反彈,但「宣布不再容忍通縮」的政策轉向可能產生深遠影響。若中國貨幣政策從緊縮走向中性或寬鬆,將不再壓制美國流動性對比特幣的帶動作用。這意味著,美國的資金擴張將能更自由地推高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價格。
評論:這番言論展現出比特幣市場逐漸由簡單時間週期模型,轉向深入考量「宏觀經濟政策」與「全球資金流動」的高度複雜化趨勢。對投資人而言,再也不應只盯著歷史週期,更應密切追蹤美國與中國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實際資金釋出情況,作為研判市場走勢的核心指標。
海斯最後表示:「各國央行已經明確表示,他們將以更低的成本釋放更多資金,比特幣也正是預見這個未來而持續上漲。舊王已死,新王正當立」,暗示比特幣漲勢有望延續至新的階段。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