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網域產業恐遭 Web3 命名系統取代 專家籲推動代幣化轉型

網域產業恐遭 Web3 命名系統取代 專家籲推動代幣化轉型 / Tokenpost

隨著數百兆韓元規模的現實資產「代幣化市場」迅速成長,卻有觀察指出,網域產業仍被困在低效的傳統方式中,未能與加密產業的創新腳步同步。當全球資產市場正積極導入具流動性的 Web3 交易模式時,網域交易卻近幾十年來幾無變化。專家警告,若無法改善這種落後的發展結構,傳統網域產業恐怕難以抵禦來勢洶洶的 Web3 命名系統衝擊,最終將淪為被取代的一方。

根據韓媒報導,儘管美國已有平台可於短短數分鐘內完成紐約曼哈頓高價不動產的代幣化交易,但諸如「organic.shop」這類的高價網域卻經常數月無人問津。儘管網域本質上屬於典型數位資產,但其交易與獲利方式仍受限於 Web2 時代的物理流程,難以與現代化的區塊鏈應用比擬。這對目前已註冊超過 3 億 6,000 萬筆網域、且維持著約 100 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 1 兆 3,900 億元)高價市場規模的整個產業而言,是一項「結構性矛盾」。

隨著Web3持續主導科技轉型,這一問題也愈來愈被突顯。例如,美國的代幣化國債市場規模已超越 70 億美元(約新台幣 9,730 億元),並透過智慧合約實現「即時流動性」。反觀網域交易,除須支付高達 15% 至 30% 的中介費用外,還可能需要耗時最少 3 至 6 個月才能順利完成;與代幣化資產市場不足 1% 的交易費用相比,網域交易顯得缺乏競爭力。

這樣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不僅造成買賣延遲,更可能限制了網域這項「數位不動產」的真實價值實現。例如,曾於 2019 年創下 3,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 億 1,700 萬元)高價交易紀錄的「Voice.com」網域,也是在歷經數個月談判後才完成交易;然而該交易也遭批評由於無法做出「分割式資產配置」,導致只有高資產族群才有參與機會。相對而言,Web3 命名系統透過鏈上自動交易與所有權分散等機制,則正在迅速擴展其市場占有率。

目前,有越來越多創新企業正探索將傳統網域轉化為 NFT 的解決方案,藉此在不違反 ICANN 規範的情況下,實現網域於鏈上「即時流通」的「代幣化技術」也逐漸受到矚目。這類產品能將網域資產延伸至以太坊(ETH)、Solana(SOL) 等不同主鏈之間自由交易,並結合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形式,共同管理並決定平台未來的發展方向。考量到區塊鏈應用的法律結構日趨成熟,部分觀點甚至指出,相較其他實體資產項目,網域產業的法令進入門檻可能更低、發展潛力更高。

事實上,市場競爭早已提前展開。像是專為 Web3 環境打造的區塊鏈網域項目 ENS 正逐步改善傳統網域在流動性方面的問題,並吸引不少資本轉向具備「分散式持有」特性的數位資產。在這場變革中,率先導入代幣化模式的網域註冊業者,將有望同步獲得「平台效應」、「庫存價值」以及「交易商支持」等三重收益,藉此建立起更具話語權的長期競爭優勢。

評論:若網域產業選擇固守 Web2 時代的營運模式,將可能逐漸被邊緣化,最終形同被拋棄的資產類別。相反地,積極轉型者則有機會依循資產數位化浪潮,全面升級交易速度、流動性與應用範疇,進而成為支撐新一代網路經濟的重要基礎建設。對於這個曾塑造查詢架構、影響全球網路通行的產業來說,如今正處於進化或淘汰的十字路口。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