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穩定幣迎來 2.0 時代:從支付工具進化為可創收鏈上金融資產

穩定幣迎來 2.0 時代:從支付工具進化為可創收鏈上金融資產 / Tokenpost

穩定幣迎來「2.0」時代,從支付媒介進化為具備收益的金融資產

穩定幣作為數位資產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正逐步邁向全新階段。所謂的「穩定幣 2.0」,不再僅是將法幣如美元上鍊,而是試圖重構其為具有收益與流動性的生產型資產。若說過去的穩定幣是數位經濟的「燃料」,下一代產品則將轉型為能夠創造利潤並具有交易功能的金融工具。

根據韓媒報導指出,現行主流穩定幣如泰達幣(USDT)、USDC 等,採用「全額準備金」模式,確保用戶兌換權與信任,但其產生的利息收益主要歸發行方所有,用戶本身並未受益。這樣的設計雖曾符合加密資產早期階段需求,但在市場不斷成熟後,已顯得落伍。

如今,市場正迎來新一波轉變。第二階段的穩定幣設計,開始將利息收益權與支付功能剝離,並以獨立代幣形式進行「通證化」。使用者在持有穩定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同時,也可擁有代表利息收益的另類通證。這一機制讓原本被發行方壟斷的利潤,成為可流動、可分配的新型「收益通證」。

這一變革並非僅停留在構想階段。據報導,美國資產管理巨頭黑石集團所推出的 BUIDL 基金,推出僅一年,管理資產即突破 10 億美元(約合 1 兆 3,900 億韓元),且操作過程全面上鏈。富蘭克林坦伯頓推出的貨幣市場基金也每月分發日收益,而部分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更逐漸提供以美國國債利率支撐的高流動性產品。評論:這意味著「鏈上金融」不只是實驗,而是逐漸成形的基礎架構。

所謂「穩定幣 2.0」的核心設計,在於其「雙代幣結構」。其中一個代幣用於日常交易流通,另一個則代表資產所產生的利潤。此舉讓穩定幣從單純的結算媒介升級為具有收益與流動性的複合型商品。同時,其抵押資產也不再限於現金,開始擴及國債、市場基金、機構等級債券,甚至是通證化的信用資產等「優質資產類別」。

此一新架構的最大轉變,即是將利潤分享回用戶端。例如,對於進行高額支付的大企業而言,過往雖能藉穩定幣提升交易效率,但利息收益仍為發行方所有。在 2.0 模型下,企業自身可發行內部專用穩定幣,並將所產生的利息收入收回至自身帳下,成為真正可自主管理的收益來源。

此外,監管環境也朝有利方向發展。歐盟的「MiCA」法規已提供穩定幣發行清晰法規基礎,香港與新加坡則逐步對穩定幣商業應用敞開大門;美國國會也出現跨黨派支持法案的趨勢,為大型資產管理機構將準備金以鏈上方式管理創建條件。這些舉措正逐步強化穩定幣的「信任基礎」與「通明結構」,為其作為未來金融基礎建設奠定養分。

更重要的是,這波升級不僅對個人或企業有利,也將造福政府與整體 DeFi 生態系統。一般消費者將不再僅持有無息付款工具,而是可兼具穩定性與利息回報的「創收型數位美元」;企業可將閒置資金轉為能流動且具備報酬的資產;政府則可在維持貨幣主權的前提下,發行具收益能力的數位貨幣。對 DeFi 來說,這將創造出嶄新的收益協作模型與金融積木。

總結來看,穩定幣的演變是一場對「數位貨幣如何體現真正價值」的深刻思辨。若第一章是「上鏈化」,第二章無疑是朝向「資產化」。這場巨大的轉型已然展開,並正朝向成熟穩定的方向快速前進。

關鍵詞:穩定幣、收益型資產、鏈上金融、數位美元、DeFi 融合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