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根據提供內容與新聞撰寫指引所改寫的文章:
美國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遭槍擊身亡後,不到一天時間內,與其事件相關的炒作型加密貨幣紛紛出現,為市場再度投下震撼彈。根據 DexScreener 數據顯示,自 9 月 10 日(當地時間)事件發生後 13 小時內,至少有五種與柯克相關的「主題型代幣」在鏈上湧現,其市值與交易量一度達到數十億韓元等值規模。
其中,一位匿名開發者在 Solana(SOL) 區塊鏈上發行名為「CHARLIE」的代幣,在短短數小時內便實現約 21 億韓元(29.9 萬美元)的利潤;而發行後的「Charlie Cartman」代幣,更因逾 23,000 筆交易迅速將市值推升至約 1,041 億韓元(749 萬美元),交易量亦突破 33 億韓元(240 萬美元)。
隨後發行的「Justice for Charlie(KIRK)」吸引超過 11.4 萬筆交易,在一天內達到約 172 億韓元(1,240 萬美元)市值;另一款名為「RIP CHARLIE KIRK」的代幣則在大幅震盪中錄下高達 391 億韓元(2,810 萬美元)的總交易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代幣曾在暴漲後出現高達 85% 的崩跌,隔日又暴漲 2,260%,走勢相當劇烈。
這類操作亦與 7 月間 Ozzy Osbourne 與摔角選手 Hulk Hogan(霍克·霍根)死亡謠言傳播後出現的炒幣風潮如出一轍。評論指出,加密貨幣市場似乎持續將社會悲劇轉化為「短線投機工具」,引發大量批評與質疑。有用戶在 X(原推特)表示:「投資人正在拋售其他迷因幣,大舉湧入名為『Justice for Charlie』的幣種」,顯示市場的非理性投機心理仍未消退。
評論:此種熱錢轉移的行為顯示出迷因幣的炒作性質,背後缺乏實際應用支持,使得代幣價格高度不穩,極易形成典型的「拉抬出貨(Pump-and-Dump)」操作結構。
過去也曾出現類似案例,如烏克蘭難民 Irina Zarutska 遇害後發行的「IRYNA」代幣,曾一度反彈至每枚 340 韓元(0.25 美元),但隨後暴跌至僅剩 0.08 韓元(0.000055 美元),投資人損失慘重。
這類主題性加密貨幣大多缺乏實際用途與商業支持,卻持續以相似模式複製操作,讓市場長期陷入投機與泡沫循環中,更可能掩蓋事件的真實意義與倫理爭議,也將普通投資人暴露於高風險之中。
評論:這起與柯克有關的代幣風波,不僅再次揭露加密市場的投機本質,也對投資人教育與業界倫理提出更加嚴峻的考驗。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類似事件恐將成為常態,而非異例。investor bewar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