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不斷尋求對傳統金融的顛覆,但在與黃金掛鉤的 DeFi 商品領域中,結構性缺陷正日益顯現。根據目前數據,Tether Gold 及 Paxos Gold 等主流黃金代幣項目,雖各自持有超過 8 億美元(約新臺幣 1,112 億元)黃金資產作為儲備,但實際年化報酬率卻普遍低於 1%。相比之下,傳統金融市場中相同資產可帶來 3% 至 5% 的穩定收益,顯示所謂區塊鏈對黃金投資的「創新」不僅未能改善效率,反倒壓縮了盈利空間。
這類產品未能實現 DeFi 「金融民主化」的初衷,反而構建出吸引短期資金流入的未成熟機制,其表現甚至不敵百年歷史的傳統黃金投資策略。根據觀察,主要問題之一在於平台普遍依靠「發幣」作為收益來源,而非真正產生內部利潤。這些協議通常透過不斷發行新的代幣,來給予舊用戶看似高達 10% 以上的殖利率;一旦新資金不再進入,代幣價值勢必下滑,報酬率也形同歸零。評論:這種結構與龐氏騙局類似,本質上是靠新資金支撐舊用戶回報,風險極高。
類似問題不僅存在於黃金 DeFi 產品,也普遍發生在 DeFi 領域。許多協議在吸引流動性後,並未清楚構建持續收入模式,導致虛高殖利率瞬間崩解,影響逾期參與者的資產價值。而這一過程中,既有用戶的代幣也被稀釋,長期價值逐漸流失。
另一關鍵限制,是產品結構所帶來的過度「複雜性」。多數黃金投資人追求的是簡單綁定金價的回報,但在目前 DeFi 機制中,參與者多被迫接觸複雜的資金池、配對交易與自動兌換機制。例如,金價上漲時,協議若將黃金自動換成穩定幣,反倒使投資人錯失預期獲利空間。評論:這讓本應回報簡單明確的資產,變得不可預測又難以操作。
資本運用效率偏低亦是一大問題。傳統金融中只須直接持有金條資產即可獲得全部報酬,但在 DeFi 黃金資金池模型下,為提供對應的交易對,資金往往需一半配置於穩定幣,實際對黃金的價格曝險反而降至一半以下。結果甚至可能不如單純持有穩定幣的報酬來得高。
更嚴峻的是,這些協議距離真正複製甚至改善傳統金融策略仍相距甚遠。例如,在期貨市場中可透過現貨買入與期貨賣出策略實現穩定套利;然而目前多數 DeFi 協議連此類基本模型的自動化執行都未成功。評論:這反映出現階段 DeFi 尚處於基礎設施層級,無法支撐進階的資產運作策略。
因此,機構投資人仍主要選擇透過傳統金融系統參與黃金投資,而非冒險投入潛在風險高、報酬不穩的 DeFi 產品。相對地,DeFi 用戶則在發幣獎勵不斷稀釋及系統設計過度複雜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長期收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中已有部分新興協議開始朝向「真實收益」轉型。例如,有開發團隊選擇棄用發幣獎勵機制,轉向市場中性套利策略,直接從交易市場創造利潤。這些新模式致力於建立穩健、具透明度的回報基礎,其推出的產品一般僅需 1,000 美元(約新臺幣 13.9 萬元)門檻與加密錢包,即可供個人投資者參與。評論:這對希望降低投資門檻、避開代幣波動風險的使用者而言,是一項積極進展。
這些新架構的成功關鍵,在於簡約化設計與更高資產曝險效率。例如採用「單邊質押」(Single-sided Staking),用戶無須同時提供穩定幣與黃金代幣,即可獲取與金價連動的回報,加快報酬積累,提升資本利用率。
黃金 DeFi 無法與百年傳統模型競爭,除因技術發展尚不成熟,更在於其項目方優先考慮生態系統 TVL(總鎖倉資金)增長,而非建立可持續的經濟模型。評論:追求短期市值漂亮數字,不等於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
此問題其實並不限於黃金領域,在整體 DeFi 生態中同樣普遍存在。眼下,多數協議集中火力推動流動性挖礦、吸引用戶資產,卻未認真建設機構級交易基礎設施或風險控管系統。要知道,這些創新能力,是比單純推出代幣激勵計畫更困難、但也更關鍵的一環。
值得欣慰的是,整個產業已開始邁向成熟。愈來愈多投資人開始意識到「實際收益」與「空轉獎勵」之間的根本差異,市場重心正從定量利潤轉向創造長期價值。而推動這一波變革的,極可能就是那些注重真實回報的創新產品。
未來,DeFi 的下一個成長階段,勢必由「真實收益掛帥」的模型所主導。尤其在傳統金融受限於監管壓力,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正尋求透明且可達成穩定回報的替代方案。黃金市場所提供的條件,無疑成為 DeFi 技術驗證的最佳試金石。
剩下的問題,就只剩這一個:誰能率先實現 DeFi 原始願景?在這個黃金新時代,「真正的金脈」或許正等待從 DeFi 當中掘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