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資深商品交易專家彼得·布蘭特(Peter Brandt)警告,比特幣(BTC)潛藏的最大風險,來自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手中約110萬顆未被動用的比特幣。他指出,若這批資產被竊或突然注入市場,將對整個比特幣生態系造成毀滅性衝擊。這項警示正值業界對「量子運算」潛在威脅的憂慮日漸提升之際。
布蘭特的觀點與加密投資公司 Capriole 創辦人查爾斯·愛德華茲(Charles Edwards)一拍即合。愛德華茲先前指出,一旦量子電腦成功運行「Shor 演算法」,可能會破解比特幣原生的私鑰架構,使中本聰等早期地址的資產面臨盜取風險。
不過,這類技術性威脅有不同聲音。礦池營運商F2Pool共同創辦人王淳則認為,「量子技術風險被誇大」。他強調,比特幣社群與其過度聚焦密碼學的短期變化,不如將眼光放遠至太空科技等宏大應用場景。
目前多數專家依然認為,實用型量子電腦技術尚需數十年時間才能成熟,因此在此期間,「抗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的發展具有充足空間,可望為加密貨幣提供新一層的安全保障。
儘管如此,部分專家已提出警告,一些封存多年的舊錢包遭遇可疑提款,其來源可能與實驗性量子攻擊有關。其中一位前華爾街交易員甚至聲稱,已有黑客開始透過量子技術盜取舊地址內的比特幣,消息曝光後引發廣泛爭議。
根據鏈上數據,中本聰在2009年挖出的巨量比特幣,至今接近15年未被動用,多數觀察家都認為這部分資產形同「永久冷凍」。Galaxy Digital 執行長麥克·諾沃格拉茲(Mike Novogratz)也表示:「中本聰很可能已經過世」,他預估這批資產將不會再出現在市場上。
評論:部分觀點則認為,中本聰可能早已設下「亡者開關」(Dead Man's Switch),一旦符合某些條件,其資產將自動移動。若情況屬實,比特幣市場短期內恐將劇烈波動。
雖然比特幣目前的雜湊演算法與私鑰結構被普遍視為極具保安效果,但在科技持續演進的前提下,整體加密環境無法避免受到重新定義的風險。隨著技術邊界持續推進,加密貨幣社群勢必須未雨綢繆,實時調整架構來防範「量子衝擊」成為現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