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雖然在每次區塊「減半」後都創下新高,但帶來的「報酬率」正在逐漸遞減。隨著歷史高點不斷被刷新,過去那種「爆發式成長」的光景如今越來越難再現。
根據 CoinGecko 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自比特幣於 2012 年經歷第一次區塊減半以來,其減半後的整體報酬率便呈現持續下滑趨勢。當時每區塊的挖礦獎勵從最初的 25 BTC 減半至目前的 3.125 BTC,供給的減少雖然強化了比特幣的「稀缺性」,也成為「價格上漲」的推動因子,但長期報酬率卻已明顯趨緩。
實際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察 —— 2017 年的第二次減半循環期間,比特幣曾有約 29 倍的驚人漲幅。然而到了 2021 年,這一數字已銳減為 6.7 倍。而截至 2025 年目前則僅上漲 93.1%,約合 1.9 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循環中,2024 年 3 月(減半前)比特幣便突破了歷史高點 73,400 美元,顯示此次牛市的「頂峰時刻」反常地出現在減半之前。
儘管如此,「企業」對比特幣的需求並未減弱。截至 2025 年 10 月,全球約有 200 家上市公司持有總計 104 萬 0061 顆比特幣,占全流通量約 5%。其中戰略比特幣公司(Strategy)獨占 64 萬 0031 顆,掌握企業持倉的 63.2%,並於今年 9 月 2 日再度增持 4,048 BTC,約合新臺幣 962 億元。
此外,也有更多大型企業陸續加入比特幣市場。由 Tether、Bitfinex、Cantor Fitzgerald 及軟銀(SoftBank)支持的新創專案「TwentyOne」,自今年 5 月以來共買入 43,514 枚 BTC,成為第三大企業持倉者。美國醫療公司 KindlyMD 近期與 Nakamoto BTC Holdings 合併,新增持有 5,765 BTC(約新臺幣 1,371 億元),並預計進一步募資達 50 億美元。其他如日本 MetaPlanet、歐洲的 Treasury BV 等企業,也在積極擴大其比特幣資產配置,其中 Treasury BV 更已籌資 1 億 4700 萬美元,用以購入逾 1,000 枚比特幣。
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來看,比特幣「網路算力」的基礎也在穩步提升。相較一年前 670 萬 TH/s,目前全網算力已達 1.266 ZH/s,成長幅度高達 88%。這顯示無論是散戶礦工還是大型挖礦企業,參與度都進一步擴大。
此一趨勢也在美國挖礦業中展現明顯脈絡。受川普總統延續而來的「供應鏈去中國化政策」影響,包括中國的比特大陸(Bitmain)、嘉楠科技(Canaan)與微比特(MicroBT)等礦機製造商皆轉向美國市場。美國本土公司則藉由此機會大舉發展自己的挖礦版圖,並逐步導入「再生能源」作為能源轉型策略。項目如 Marathon、CleanSpark、HIVE、Hut 8 等皆投資於綠能驅動的挖礦設施。同時,由 Eric Trump(艾瑞克·川普)共同創設的 American Bitcoin Corp 已成功於那斯達克掛牌上市,持續擴大在美國的產業影響力。
評論:儘管每次減半後的漲幅漸趨溫和,比特幣的價值基礎卻愈發穩固。無論是企業持倉、礦業技術,還是政策環境上的支持面,都為其後續的「穩定成長」奠定關鍵基礎。比特幣不再是野蠻西部的投機資產,而是逐步轉型為受主流認可的「稀缺數位儲備」。
結語來看,雖然比特幣在「減半後」的漲幅不如以往,但來自機構、企業與礦業的多重支持,仍鞏固其在市場中的「關鍵地位」。這也讓比特幣即使失去了爆發性的速度,卻可能迎來更加「成熟穩定」的下一階段發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