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Telegraph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近期發布有關「外國交易所(FBOT)」的指導方針,表面上似乎為海外加密貨幣交易所重返美國市場創造了新機會,但實際執行上可能成效有限,難以帶來實質改變。
實體資產代幣化項目 Centrifuge 的法律顧問 Eli Cohen(伊萊·科恩)指出,該指導方針是針對傳統金融市場所設計,將其直接套用於加密貨幣平台,造成實務上的可行性大打折扣。科恩在受訪時表示:「若要透過 FBOT 系統向美國用戶提供服務,平台需符合以傳統金融為基礎的清算、結算與合規等要求,這對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而言,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條件。」他強調,這些制度設計並未考量加密產業的運營特性。
根據 CFTC 的說明,只有像具有高度監管的期貨經紀交易商(FCM)等交易機構,才具有申請 FBOT 資格。此外,即便設立在美國境外,交易所也需獲得當地監管機關的許可,才能進行申請。科恩解釋:「申請 FBOT 核心條件之一,是申請單位必須在國內受到正式監管,擁有自主的監管框架。」這意味著對於許多位於監管機制尚未完善國家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而言,幾乎注定無法突破此門檻。
評論:此項政策延續川普總統至拜登政府期間,美國監管機構強調「保護本國投資人」的核心原則。儘管表面放行,但多位業界專家認為,過早解讀為市場開放恐為錯估。因為在未為加密產業量身打造的監管規範情況下,單靠傳統金融架構的延伸,其實作用將偏向於限制而非促進。
目前看來,這項指導方針或許可在長期內,為部分合規性高的境外加密貨幣交易所創造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但短期內,由於制度門檻過高,預期難以帶來明顯變化,也引發加密產業對監管「缺乏彈性與實用性」的質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