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鏈上數據統計,截至 2025 年 8 月,以太幣(ETH)整體流通供應量中,約有 61% 集中於前十大地址,表面上似乎是由少數「鯨魚」控制市場,但深入觀察後發現,大多數持有者其實並非個人,而是來自於「權益質押合約」、「加密貨幣交易所」及「機構投資資產信託」等機構帳戶。
在這些巨量地址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負責以太坊權益證明(PoS)機制核心運作的「信標鏈質押合約」。根據 9 月 2 日的資料,該合約內的 ETH 存量達約 6,800 萬枚,佔總供應量 1 億 2,071 萬枚中的 56%,顯示大部分資產實際用於網路基礎建設,而非集中於單一投資方手中。
目前,以太坊的應用已逐漸從加密貨幣領域擴展至傳統金融領域。包括貝萊德(BlackRock)推出的 ETHA 信託產品、Coinbase 所管理的熱錢包、以及遍布各大託管機構中的數百個地址,都反映出 ETH 不再只是單純的「效用型代幣」,而正朝向主要「金融資產」的角色演變。
截至 2025 年年中,以太幣總供應量維持在約 1 億 2,071 萬枚。自 5 月導入「Pectra」升級後,其年通膨率已趨於「淨零」水準,進一步強化 ETH 的「稀缺性」與「價值儲藏」特性。
根據數據,前十大地址合計持有約 7,180 萬枚 ETH,約佔總供應的 60%,依市值估算,價值高達約 254 兆韓元。此外,若擴大至前 200 名地址,其合計持有量為 6,276 萬枚 ETH(市值約 222 兆韓元),多數用於質押服務、跨鏈橋接(Bridge)與交易所流動性等用途。
評論:與比特幣(BTC)相較,以太坊的大型地址不僅用於儲存,更積極參與 DeFi 基礎設施運作與機構應用需求,說明 ETH 正逐步成為去中心化金融體系與傳統金融結構接軌的樞紐。
早期以太坊的供應框架,由 Vitalik Buterin(維塔利克·布特林)等開發者與開源社群共同掌控。但時至今日,以太坊的生態系統已轉向大型平台與服務導向的結構,象徵其已不再只是單一數位貨幣,而是發展為全球級的「數位資產基礎設施」。
留言 0